正文 第16章 阿納海姆和多哈不屬於我(2)(1 / 1)

在那樣的條件下,隻有當時鼎盛期的陶菲克一個人能控製得很好,隻有最頂尖的陶菲克才能駕馭那樣的場地。在2005年的時候,他當時的技術,說實話,確實要比任何一個男單選手都要先進,這是我承認的。

陶菲克有先進的技術,最主要的是,他有他的自信。我發現他在場上特別自如、鎮定、目空一切。這就是一個經曆過很多大賽、拿了很多冠軍的運動員所散發出的一種很自然的魅力。

其實,風向對陶菲克不是沒有影響。他也認為,能在這個場地奪冠的,一定最幸運。但是他說:“風大得難以捉摸,而我從來不想捉摸不透的事情。”而他甚至還開玩笑說,“一開始我也問了幾個隊友,發現原來風在每個場地、每個時間都是不同的,那我幹脆不去想這事了。林丹就是想得太多了。”

從成就大滿貫的那天開始,陶菲克就瞄準了北京奧運會,因為還沒有人蟬聯過奧運會羽毛球男單冠軍。不過,那時候的我還沒有辦法想那麼遠。隻是,我依然感謝陶菲克後來說的那番話:“不要以為我今天贏得很輕鬆,就意味著什麼。今天這個絕對不是真正的林丹。我在2000年奧運會的時候已經是頭號種子,直到兩年後的亞運會才有真正的成績,而我的奧運冠軍離我的世界第一也隔了四年。林丹估計也是這條路。但他要拿奧運冠軍,還要過我這關就是了。”

說句開玩笑的話,當年的陶菲克猜中了結局,卻沒猜中過程。但我依然看重陶菲克在那場比賽中教給我的一些教訓。

比起奧運會首輪出局的“猝死”,世錦賽上的林丹無疑是“自殺”。不過,再痛也痛不過奧運會。我記得世錦賽那場球結束後,我在全隊總結的時候提出了一點——我跟男單組的教練還有所有隊友說,現在的中國運動員,沒有一個人的打法有能力去駕馭有不確定因素的場地,一個人都沒有。當時我說完以後,相信肯定有很多人心裏會不舒服。但我是那屆世錦賽上中國男單成績最好的,我每天跟他們在一起訓練,在一起比賽,我非常了解他們,真的就是這樣。

臨去美國前,在□□的25天集訓,每天100分鍾的技術訓練課是我最珍惜、也練得最投入的時候。每次大賽前,教練都要給我控製訓練量。男人或許隻有經曆過失敗和坎坷之後,才能成大事。

有些巧合的確很難解釋。□□集訓即將結束時,我的腳底又磨出了血泡,不得不在房間裏休息了兩天。這一切竟和雅典奧運會前的益陽集訓驚人相似。但多少還是有些不同。益陽時的林丹用心保護著自己,缺席了最後的隊內熱身賽;□□時的林丹太珍惜最後的訓練時間,剛能下地就拚命地折騰自己。在全隊的身體指標測試中,我的疲勞指數和我的戰績一樣,總是位列前茅。教練後來給我的評語是:林丹個性外向,出狀態容易,出意外也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