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經》所闡述的思想絕貫古今,可謂是集智慧之大成,它對後世的影響之大,很少有超越它的。在《道德經》一書中,樸素的辯證思想光芒四射,其中一些句子發人深省。老子的智慧博大,他善於從正麵闡述思想,更善於從反麵進行思考。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老子從相反的一麵進行思考,說:人喜歡美好的事物,就已經有分別心了,就有厭惡的東西了,而有厭惡的東西,有不善的行為,就已經不淳樸了。老子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恒也。”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有兩麵的,有了有也才有無,有容易才有難,有長才有短,這些都是對等的,是對比產生的。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老子的智慧在於對事物的反思,從另一麵去思考,去理解問題的本質,而不是隻停留在事物的表麵,這種反麵思考是深層次的,是揭示事物本質的,在我們看來,仁義、智慧、孝慈等都是極其美好的事情,而在老子看來,之所以會有這些我們認為的美好,是因為不美好的存在,是大道廢棄了,是民風不淳的結果。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一切都源於道,而陰陽和合是道孕育萬物的根本,老子在《道德經》中反複強調道,而且對道進行了揭示,其中“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體現了天道的本質就是利益一切,而人道則利己不利人,有道的人是奉行天道,和水一樣,至善至美的,是利益眾生的。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穀;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老子認為大道雖然存在天地之間,在不同的人心中卻並不一樣,隻有那些有上士智慧的人才能很好地奉行道。那些真正的有道之人並不張揚,他們常常喜歡“道隱無名”,就好像老子自己一樣,騎著青牛出函穀關去了。道作為一種文化,博大精深,不過修道之人都以無為、無欲為本,清淨修身,使人達到道的境界。老子說:“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老子認為道的修行,應該從自身到家到邦國到天下,也就是後來儒家所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們之間的不同是在於修道是無為而無不為,而儒家要求的是有為,同樣是家國天下,方法不同,目標是一致的。
有人說老子道的思想是諸子百家思想的核心,是這些思想的根,很多偉大的思想體係都來源於《道德經》,《道德經》雖然隻有五千餘字,卻涉及了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方麵麵,對後世影響巨大,《孫子兵法》中很多核心思想便來源於老子的《道德經》,其中有哀兵必勝、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將欲取之必先予之等思想便直接來源於它。在老子之後有莊子,有列子等哲學家,而其後道作為文化形成了中國本土的宗教—道教。道教文化對中國影響了數千年,有學者說,中國幾千年的帝王統治,外用儒家治理,內用道家和法家,一張一弛,可見道在治國中的重要性。道教以老子為老祖,以《道德經》為教義,後續又形成了不計其數的學術書籍,其中有涉及煉丹求長生的,也有涉及帝王之術的,老子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道就是在有無之間,先天地而生,道對文化的影響之大難以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