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製陸權產生於遠古時代。那時人類的經濟活動主要是自給自足的農業活動,其首要條件是人力和土地,因此人類的戰爭和經濟利益之爭主要是在陸地展開。這樣便產生了以攻占和保衛國土要塞為目的的製陸權,作戰中在一定時間內對一定地域的控製擁有優勢者往往戰無不勝。
製陸權最早出現在那些陸地麵積比較大且具有良好自然環境的國家。中國是產生製陸權思想較早的國家之一。除北方外,中國其他各麵均受到大自然的很好保護:西麵和西南麵的昆侖山和喜馬拉雅山是一道人力難以逾越的屏障,東麵、東南麵和南麵,中國受到大海的天然保護。於是在相當長時期內,中國古代國防便一直以保護內陸,奪取製陸權為目標。翻開中國的《武經七書》,其內容無不以陸權軍事為主題。世界範圍內,地緣政治論首倡者英國地理學家麥金德(1861年至1947年)更是為了說明製陸權的重要而指出:“誰統治歐洲,誰就能主宰歐亞大陸心髒地帶;誰統治心髒地帶,誰就能主宰歐亞大陸世界島;誰統治世界島,誰就能主宰全世界。”為麥金德理論作注腳的便是蒙古人的西進、俄羅斯人的擴張。
但1550年代以後,隨著造船術和航海業的發展,世界上出現了一股海洋探險熱。一係列的海洋探險活動溝通了歐、亞、非和美洲大陸之間的海上交通,同時也孕育了依靠海洋稱霸世界的新興強國。1453年標誌著歐洲資本階層興起的文藝複興開始前,英國還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但由於其借助“地理大發現”所開辟的海洋通路與各國進行貿易,甚至是軍事掠奪,反而逐漸成為強。而對於那些航海落後的國家來說,曾經是陸地重要屏障的大海,如今反而成了航海強國突然來襲的便利通道。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英國的殖民地麵積已占全球陸地麵積的四分之一,比英國本土麵積幾乎大100倍。在此期間人們發現,一定時間內擁有對一定海域的控製權即製海權,可以將分散在世界不同地區的利益擰成一股強大勢力,進而可能控製另一個國家,製海權是製陸權的“倍增器”。在資本開始全球化的時代,誰擁有強大的海軍並有效地控製海上通道,誰就能及時讓世界資源流向本國。所以製海權強大的國家往往也就是財富大國,這與自然經濟時代陸權大國就是財富大國如出一轍。
1880至1890年代,美國海軍戰略地理學家和曆史學家馬漢總結了世界各國強弱盛衰的經驗教訓,第一次提出了“海洋霸權優於大陸霸權”的觀點,創立海權論。他這一順應時代的學說,馬上得以發揚光大。
馬漢生於中英鴉片戰爭開始之年(1840年),卒於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之年(1914年),似乎命中注定就是一個研究戰爭理論的人。馬漢的父親丹尼斯·馬漢,是著名的西點軍校一位享有很高威望的軍用與民用工程學教授。受家庭的影響,馬漢選擇了軍人職業,並於1859年以第二名的成績畢業於安納波利斯海軍軍官學校,隨後進入海軍服役,曾任“芝加哥”號巡洋艦艦長、美國曆史協會主席、海軍事務委員會主席。1885年,他出任美國海軍學院教授,講授海軍史及海軍戰略,並開始其著述生涯。馬漢在1886-1889,1892-1893年兩度出任海軍學院院長。在準備為海軍學院講課時,他係統研究了古代布匿戰爭以及十七、十八世紀的多次海戰,認識到製海權的巨大意義,寫出了《海上力量對曆史的影響,1660—1783》、《海上力量對法國大革命與帝國的影響,1793—1812》、《海上力量與1812年戰爭的關係》三部姊妹篇,確立了他的“海權論”思想,為他在國際上贏得了“海軍戰略約米尼”的美譽。可以說,發表“海權論”思想是保證馬漢任院長的一個重要王牌。而一個少將院長,對於許多人來說是一種無可企及的發跡。
但與董仲舒的“君學”有助於維護漢代以下中國數千年的封建統治,束縛人們的思想不同,馬漢的“製海權”不僅對美國近代曆史產生了重要影響,促使美國增強了奪取世界霸權的海軍,而且影響了世界各國的海洋戰略。美國總統羅斯福稱他是“美國生活中最偉大、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美國史學界稱他為“海上力量的思想家”,是“帶領美國海軍進入二十世紀的有先見之明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