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見,對學科的好惡是影響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的重要因素。熱愛、喜歡一件事,會促使人不倦地追求。取得好的成績就這當然說出了一定的道理,但也隻能說是“片麵的真理”。
換一個角度來看,我們發現,好的學習成果也會激起學習的興趣,使得過去的不喜歡變成喜歡。這一點在小學低年級尤其要重視。一般來說,孩子在小學低年級的時候並沒有對學科形成穩定的、內在的興趣。他們的學習動機大多也是外在的。這時,老師和他人的較高評價能夠引起孩子對學科的熱愛,並進一步轉化為學習的動力。而有些父母卻慣用所謂“客觀”、“公正”、“嚴厲”的態度來評價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優點和第一個進步認為是應當的,視而不見。這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孩子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導致孩子不喜歡某些學科。
要糾正孩子偏科,首先就是要激發孩子對所有學科的興趣。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學習動機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是學習的一種動力。孩子某一學科學得差,首先應培養孩子對該學科的興趣。例如,孩子對數學不感興趣,在小學低年級,學習數的概念的時候,不妨和孩子一起做一些數字遊戲,孩子不僅從遊戲中形成數的概念,也培養了孩子學習數學的興趣。
其次,要讓孩子明白偏科的危害。一定要讓孩子認識到偏科對於學習、考試和個人發展的不良影響。過早偏科會影響對其他科目的興趣,如果不加以調整,勢必會導致對偏科外的科目沒興趣,總體成績下降,造成一種惡性循環,最終讓孩子對除自己特長外的科目形成一種,“這些我都不在行的態度”弄不好會徹底喪失對不在行科目的學習信心。隻有讓孩子看到這一點並下決心改變現狀,才可能采取有效措施嚐試扭轉局麵。
第三,鼓勵孩子在弱勢科目上的點滴進步,繼續發揮優勢學科。如課堂發言,讀書筆記等等。引導孩子主動去接觸弱勢學科,加強對弱勢學科的日常學習,也可以從相關學科中找出突破點,進而帶動弱勢學科的提高。
對於孩子的優勢學科,父母千萬不要打擊他們的學習熱情,要鼓勵孩子保持這樣的學習勁頭。爭取利用學科之間可能存在的聯係,從喜歡的學科引發對另一學科的興趣。
最後,充分運用父母的影響作用。父母的關注與期待,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這在心理學上稱為“皮革馬裏翁效應”。父母的期望值高,孩子奮鬥努力的動力會更大。這對於偏科的孩子尤其重要。一般偏愛某科的孩子,父母總是會強化這一點;而孩子厭煩或者忽略的科目,父母也會弱化對孩子的期望。這也是造成兩種不同循環的重要原因。因此,父母要科學理智地利用這種影響力,才能對改變孩子的偏科有一定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