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從小培養孩子的自製力(2 / 2)

學會去接納孩子的過失。當孩子做出一些缺乏自製力的事情時,如:孩子放下作業或停止吃飯跑過去看動畫片、打壞東西、弄髒衣服等,父母應當“暫時接納”孩子的這些行為,將學習、吃飯時間與孩子愛看的動畫片時間,有選擇地陪伴孩子看一些有意義的動畫片,並耐心地對他講明道理,決不能以粗暴的方式對待有過失的孩子,或者一味地拒絕孩子看電視,否則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弄巧成拙。

把孩子長遠的目標具體化。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很容易受短期的、比較具體和明確的強化物所左右,而不容易受遙遠的、比較抽象和模糊的東西所影響。學習雖然意義重大、涉及孩子未來的生存和發展,可對孩子來說,畢竟是比較遙遠和抽象的;而看電視、吃零食之類的事情是一種非常明確的誘惑,使孩子獲得及時的滿足,所以孩子常常不能抗拒後者的吸引。為此,就特別需要父母想辦法,把一些長遠的目標具體化,增強它們的激勵性。

把一些原本屬於孩子的責任還給孩子。有的父母出於各種擔憂,負起了孩子本應負的責任,那麼孩子就樂得清閑。如果父母總是催促孩子去學習,孩子可能會覺得你不信任他、懷疑他的能力和自覺性,懷疑他處理不好自己的事情。既然不信任他,他就自暴自棄了,故意做事拖拉、失敗,甚至真的開始對自己失去信心了。每個孩子都是有自製力的,隻是被你的“不信任”掩蓋了。如果你相信孩子的能力,別再事事替他做決定,放手讓孩子自己去發展,那麼,孩子自然就會發展出自製力和自豪感了。

作為父母,要知道對孩子適時的鼓勵是非常重要的。如:“孩子,我相信其實你是有能力按時做完作業的。從前媽媽是過於擔心了,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你是不是可以獨立完成?”哪怕孩子又失敗了,也不要急著去責備孩子,或者對孩子再次失望。去尋找孩子的進步,哪怕是態度上有進步也值得表揚。隻有永遠相信孩子,孩子才會感到你對他能力的認可,這樣他才會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計劃也可以靈活地變化,盡量讓孩子學好,也玩好。比如,正在做作業的時候,有同學邀請孩子去活動。這時就不要拘泥於原計劃,可以靈活地變更一下,把內容替換一下。比如,孩子打算和同學出去兩小時,那麼,回來後,一定要補足這兩小時的學習時間。如果,有難得的機會出去和同學玩,而父母卻為了要求按原計劃必須這個時間寫作業,那麼,等寫完了,孩子也失去了和同學活動的機會,孩子心中肯定會失落、生氣、反叛或接下去不再履行原計劃。

孩子的自製力的形成都有一個過程,不管是父母還是孩子都不要急於求成,另外,孩子自製力的形成過程中可能會有反複的現象,遇到這種情況,父母應該坐下來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和對策,而不是簡單粗暴地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