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2 / 2)

因此,父母不僅不應該壓抑孩子的好奇心、禁止孩子發問,反而要鼓勵他們,小心嗬護孩子的好奇心。

注意傾聽孩子的話。傾聽是對孩子好奇心的最好支持。孩子問問題的時候,父母不要用不理睬、厭煩甚至嘲笑的態度去對待。生活中,正是由於父母的態度使孩子感到沮喪,從而放棄了提問,孩子的好奇心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漸漸消失。父母應該注意,當孩子問自己“為什麼”的時候,切忌對他們說“你怎麼這麼煩!”“你沒見我正忙著嗎,一邊玩去!”“你笨死了,這麼簡單的問題都不知道!”這些話會很嚴重地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這個時候,父母應該做的是:放下手頭的事情,彎下腰,目光注視孩子,用點頭和微笑鼓勵他,“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們來討論一下!”。

不要簡單地將結論告訴孩子。告訴孩子問題的答案,遠不如讓孩子自己思考“為什麼”來得重要。例如,當孩子問“鳥兒晚上睡在哪裏”時,你不必直接回答,你可以與孩子一起探討鳥兒在晚上的可能去處;當孩子問“黃色和藍色顏料混合後會變成什麼顏色”,你不要簡單地告知“會變成綠色”,你可以說:“是啊,那究竟會變成什麼顏色呢?”以此來引導孩子去試驗,去思考,讓孩子自己去得出結論。同時你還可以通過一些開放式的問題,激發孩子對事物的好奇心與探索的欲望。

引導孩子觀察事物的發展變化。孩子的好奇所指向的不是事物的表麵現象,而是事物現象後麵的規律和原理。而規律和原理一般不能用感覺直接感知,但可以由觀察事物的發展變化而間接感知。因此,讓孩子觀察水怎樣變成冰、冰怎樣化為水、水怎樣化作水蒸氣;觀察春天的花開花落;觀察小草慢慢地長大等等,可以調動孩子的記憶信息,促使大腦思考,產生問題,引起好奇。

給孩子提供動腦、動手的機會。根據孩子模仿性強、愛動的特點,可以讓他們利用手邊的工具,充分運用各種感官,自己觀察,自己動手操作,讓孩子體驗到一種自我成就感和樂趣。比如,讓孩子自己製作簡單的玩具,自己設計一種遊戲等。孩子會對於自己動腦筋想出來、自己動手做出來的東西,有一種偏愛和特殊的興趣,因而類似活動有利於激發起他們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逐漸培養起學習興趣。

給孩子自由思考的空間和時間,是嗬護孩子好奇心的關鍵。父母如果經常給孩子下達一些強製性的作業任務,那麼孩子會感到總是在一種有壓力的環境之中,他們便會將思考問題看作是一種額外的負擔。久而久之,他們的好奇心和學習的興趣就會消失殆盡。

孩子對什麼都感興趣,有著強烈的探索精神。作為父母,一定要好好地開發和引導孩子積極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