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孩子們都叫到一起,告訴他們誰叫的聲音越大,誰得到的報酬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據孩子們吵鬧的情況給予不同的獎勵。到孩子們已經習慣於獲取獎勵的時候,老人開始逐漸減少所給的獎勵,最後無論孩子們怎麼吵,老人一分錢也不給。
結果,孩子們認為受到的待遇越來越不公正,認為“不給錢了誰還給你叫”,就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聲吵鬧。
行為如果隻用外在理由來解釋,那麼,一旦外在理由不再存在,這種行為也將趨於終止,因此,如果我們希望某種行為得以保持,就不要給它足夠的外部理由。
公司老板如果希望自己的職員努力工作,就不要給予職員太多的物質獎勵,而要讓職員認為他自己勤奮、上進,喜歡這份工作,喜歡這家公司;希望孩子努力學習的家長,也不能用太多的金錢和獎品去獎勵孩子的好成績,而要讓孩子覺得自己喜歡學習,學習是有趣的事。
行為如果隻用外在理由來解釋,那麼,一旦外在理由不再存在,這種行為也將趨於終止,因此,如果我們希望某種行為得以保持,就不要給它足夠的外部理由。
曉郢的學習成績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這次期中考試也不例外。然而,這兩天他的情緒好像不太好,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上課不但不再主動發言,甚至對老師的提問也拒不作答。
當最疼他的奶奶關切地問他心緒不佳的原因時,他終於喊出了一句他們說話不算數!接著委屈的淚水就一湧而出了。原來父母答應他其中考試如果考得好的話,就帶他去三亞旅遊。可是父母一直忙於工作,把這個承諾早就忘記了。這個承諾沒有實現,嚴重地影響了曉郢的學習熱情,他覺得自己的學習一下子失去了動力。
很多父母為了讓孩子提高學習效率,每次當孩子考試成績好的時候,就給予獎勵。慢慢的讓孩子形成一種習慣:為了得到獎勵而學習。一旦父母將獎勵撤銷,孩子的學習成績就會馬上下降,因為他們認為,既然沒有什麼獎勵的,那就沒有好好學習的動力了。
所以,希望孩子努力學習的家長,也不能用太多的金錢和獎品去獎勵孩子的好成績,而要讓孩子覺得自己喜歡學習,學習是有趣的事。
人的每種行為都有一定的動機。動機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拿孩子的學習行為來說,內部動機是出於孩子內在需要、內在興趣的動機;外部動機把活動本身作為手段,追求與活動本身無關的其他外在報酬,如獎勵、免挨打罵等。外部動機會會削弱內部動機。關鍵的是,孩子行為的真正、最有力的力量是其內部理由,為防止行為由內部控製轉向外部控製,父母在培養孩子的學習動機時,應主要培養其內部動機。
同時,父母在激勵孩子的學習動機時,必須淡化外部控製作用。當孩子的學習具有較強的內部動機和興趣時,父母應盡量減少對他們的獎賞和評價,評價時要針對孩子的內在素質和能力,傳達勝任這項活動的信息,讓孩子把獎賞視為對完成活動的額外“津貼”,而不能讓他們強烈體會到是成功地完成活動後的報酬,以免使他們求成心切,削弱內部動機。
當然,父母也不能忽視外部動機的作用。如果孩子從事活動的內部動機很弱,那麼你就有必要運用獎賞、評價等外部控製因素來提高孩子參加活動的間接興趣,獲得完成活動需要的技能,在興趣的發展中逐漸減少外部控製因素,逐步由外控轉向內控,從而使外部動機減弱,內部動機增強。
父母的表揚以及各種獎勵如果過於頻繁,孩子學習的內部動機就會受到削弱,如果孩子的學習完全出自外部動機,他就很難從學習過程中得到樂趣,學習行為的堅持性會大打折扣。
另一方麵,經常得到表揚的孩子傾向於選擇那些他們認為可以得到父母讚許的事情,回避那些家長不喜歡的事情。對有些父母而言,這正是他們樂於看到的。但這些孩子會變得缺乏創新精神和自我指導能力,他們會更多地遵守現有的模式,不願意創新,不願意嚐試新鮮事物。
久而久之,這樣的孩子將無法發展足夠的自主性,很難主宰自己的生活。因此,父母的表揚不應過多過於頻繁,而且應致力於培養和提高孩子的自主性,讓孩子認為他們努力完成學習任務是因為他們喜歡學習,而不僅僅是為了討好家長、獲得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