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想打消孩子學習的積極性,於是隻好照辦。
孩子之所以養成愛討價還價的習慣,與平時父母的教育方式大有關係。有些父母常常先提出交換條件,例如:你好好學習,考試好了給你買你喜歡的東西;或者好好練琴,明天帶你去海洋館,等等。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一種心理,認為父母有求於他,所以不管做什麼事,如果父母不給他什麼好處,他也會自己主動提出來。
還有些孩子認為現在的學習就是為了以後能夠獲取大學的畢業證,為了以後能夠進入到一個高收入的公司。
很多父母常常給孩子灌輸這樣的觀點:現在不好好讀書,如果學習成績不好,就會令人唾棄的。考不上一個理想的高中,繼而就考不上一個理想的大學,沒有一個令人羨慕的畢業證,以後就找不到一份好工作。
這樣教導下的孩子,在學習上必然缺乏內在的驅動力,而處於被動、消極狀態。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崇高的人生理想,是孩子不能主動學習的內在的最主要原因。
這種想法的父母思想是比較狹隘的,把不同的孩子放在一個為了相同的目的而設立的起跑線上,這本身就不公平,如果硬要把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比,那麼最後受傷就是自己的孩子。
學習是一種持續的、艱苦的腦力勞動,目的不明確就不會付出極大的努力。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兒童對即將學習的內容的意義和目的認識愈明確,他學習的動機就愈強烈,學習積極性就愈高,其學習的效果也就愈顯著。因此,父母一定要結合具體學習內容的特點,說明學習的社會意義及其他對孩子前程的影響,使孩子明白學習是為了自己能夠掌握更多的知識,為將來的發展打好基礎,而不是為父母學的,更不是為了眼前的一些獎勵而學。隻有形成這種觀念,孩子才會始終如一有學習熱情,也真正有助於學習成績的提高。
那麼,應當怎樣才能讓孩子去理解學習的目的和意義呢?下麵這則事例也許會對我們有所啟發。
高考過後,記者去采訪了一位理科狀元,想探討出他學習的秘笈。
沒想到,狀元的父親說:“對孩子的學習,我自己並沒有係統的教育思想,隻是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因勢利導,因材施教。我特別注意和孩子溝通,不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無論成績好壞,多分析原因,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和習慣。”
當記者問起狀元對於學習有何感受的時候,狀元微笑著說:“對我來說,學習是一種幸福、快樂的體驗。”
“學習是快樂的體驗”,相信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與學習的關係也能如此和諧。不妨學一學上述事例中那位狀元父親的教育理念,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和習慣,找一個時機,心平氣和地與孩子交流學習的目的,而不要一味地說教“威脅”:“現在不好好學,將來怎麼辦”。
讓一個享受眼前安逸生活的人,去想象將來的可能困苦的生活,對誰都不會有管用。所以,從身邊“夠”得著的人或事與孩子分析,才能幫助孩子理解學習的目的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