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基礎(2 / 2)

那麼,父母怎樣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呢?下麵的建議供給父母們參考:

父母要提高自身的素質。父母可以多聽一些教育講座,多看一些家教書刊,多學習一些兒童心理學、教育學等方麵的知識。隻有具備了知識基礎,你才能了解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所具有的心理特點,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地去和孩子交流。

學會和孩子做朋友。做朋友是需要許多共同語言的,和孩子建立共同語言,你最好能夠多抽出一些時間和孩子一起玩,一起看電視,一起品足球,等等。當然,你更要關心孩子的心事,及時幫孩子排憂解難。這樣,你才能在生活中了解孩子內心深處的想法,從而知道孩子需要怎樣的幫助。

平等地對待孩子。父母要努力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家庭氣氛,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允許孩子根據自己的意願進行選擇,鼓勵孩子自己作一些決策。比如,問問你的孩子:“你想吃蘋果還是香蕉?”而不是強製性地要求孩子吃蘋果;和孩子一起協商:“星期天你想怎麼安排?”,而不是按自己的想法為孩子安排周末,等等。隻有平等地對待孩子,孩子才會願意跟你交流,對你說實話、真話,你才能夠了解孩子的真正想法。

用話語表示對孩子的愛。父母要對孩子表達自己的愛,讓孩子感到家庭的溫暖。比如,當孩子從學校回家時情緒激動地對你說:“我很生氣,老師今天對我大叫!”這時候就不宜上來就說:“你又犯什麼錯了?”這樣的話,孩子就覺得沒有必要跟你繼續交流下去了;相反,如果你換個說法:“老師對你大叫?那一定是她已經無法忍受了”,對孩子的感受就不同;這句話會感到他被理解和被愛,知道父母站在他的一邊,支持他。一旦打開了與孩子心靈的溝通渠道,你與孩子之間的傳達和理解就會變得非常容易。

不要隨便批評孩子。由於父母和孩子的價值觀不同,一些父母總想做孩子的法官,總是以挑剔的眼光去看孩子。一旦發現孩子犯了錯,就立刻批評孩子。而實際上,隻簡單地評判孩子的是與非,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使他們覺得父母總是對自己不放心,總在尋找機會“教訓”自己。如果孩子存在這樣的情緒,就不會願意聽父母的話,父母就不能了解到他們的所思所想了。所以,較好的辦法是父母做法官之前先做律師,當你想批評孩子的時候,不妨先在心裏為孩子辯護。

父母應該把握住孩子成長的關鍵期,隻有在對孩子充分的了解之後,科學的教育才有效,也才有益於孩子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