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自古以來,皇後是後宮之首,因此才會獨皇後冊封之時有冊有寶。如果皇貴妃也如皇後一樣,豈不是有損於皇後的威儀?”楊榮先提出了異議。
“皇貴妃之位,已經是皇後之下,眾妃之上。皇上若對孫妃有憐愛之意,封為皇貴妃足夠,何須打破祖宗規製?”楊溥也表示反對。
楊士奇望著朱瞻基,聽了兩位同僚的意見,這才緩緩說道,“殿下因何會有此等想法,可否告知老臣?”
朱瞻基答道,“幾日後便是登基大典,這本就是有違祖製,原因大家都是明了的。昨日漢王抵京,從日程上算,他根本就不在封地。而且他在南京與北京之間設伏雖然無果,並不代表他的行動就到此為止了。我們必須要防備他下一步的行動。我們若不拿出一些有違常規的動作來表示決心,漢王必會變本加利!”
“老臣明白了!殿下是想以後宮的變動來示意天下,自殿下登基之後,會有許多的變革,這是殿下與先帝及先祖的不同之處。如果漢王明了,想必會有所收斂,如果他執意惡行,我們也絕不會手軟!”楊士奇說道。
“本宮正是這個意思。雖然後宮之事本與朝堂甚遠,然而,以點帶麵,我們要顯示的用意可以達到。如果有不好的反應,我們還可以退一步,將這後宮之事強調為皇家的家事,使他們的攻擊落空。”朱瞻基看向三位大人,“本宮已經下定決心,隻請三位愛卿商議如何形成事實的具體事宜。”
三位楊大人互相看看,心中明了。殿下明說是征詢意見,實際上他已經決定了。在聽到異議之後直接表明了態度,便是三楊仍有顧慮,他也不會改變主意的。
楊士奇點頭道,“殿下此舉可行。老臣以為,先帝登基不過一年,對太祖所施政法已經不少改變,真正的推行卻有待進一步的努力。殿下此舉與先帝有異曲同工之妙,而且所影響的範圍更小。”
楊榮和楊溥雖然心中尚有不妥的想法,也沒有再表達出來。
對於朱瞻基的了解,三位楊大人都是很有認識。相較於先帝,朱瞻基更加果斷,更有見解,更能排眾議而堅持自己的意見。日後他便是一國之君,這是他登上皇位前的小動作,若是此時便與皇帝爭執,不僅與事無補,還會影響到日後君臣關係。
但是楊士奇還是提醒了朱瞻基,“殿下,此事既然是後宮之事,殿下應事先與皇後娘娘報知。”
朱瞻基一挑眉,“本宮會說服母後的。”
楊士奇是多了個心眼。雖然朱瞻基的用意他已明了,但是這種為了孫嬌娥違反祖規的舉動,皇後娘娘不一定能同意。對於胡曉樂,皇後娘娘是一千一萬個滿意,而孫嬌娥雖然是自小跟著她長大的,但是這幾年孫嬌娥多次為愛爭寵,生出事端,皇後對孫嬌娥的意見不小。如果皇後娘娘堅持不同意太子對皇貴妃冊寶同封的做法,責怪也不會追到他們的頭上來。
至於在群臣之前立威,楊士奇並不擔心。朱瞻基本身站在群臣麵前便可以鎮得住眾人的,自他出生便是皇太孫,先皇是太子時他便威望高於其父,先皇登基之後他為太子,代父監國,殺罰決斷。在群臣及百姓的心中,朱瞻基成為皇帝隻是早晚,他差的不過是個名份,所行的職權早已經是為君者應行的了!
朱瞻基望著沉思的楊士奇,猜到他之所想,淡笑道,“楊相,朝中之事近日定會繁雜,兩位楊卿要相助楊相一起處理,保我大明多事之秋平穩度過!”
“臣等遵旨!”
朱瞻基前往皇後宮中,想著如何向母後說明此事。對於孫嬌娥的表現,皇後的抵觸很大。如果不是看在與她多年感情的份上,恐怕皇後早已經重責她了。如今自己因其癡心生憐,不知皇後是否能夠理解同意。
朱瞻基見過母後,將來意說明,等著母後大發雷霆。但半晌也不曾聽到母親的話語。
朱瞻基抬起頭一看,發現母後竟然像是沒有聽到一樣,微閉了眼假寐中。
朱瞻基輕咳了一聲,喚道,“母後,母後?”
皇後睜開眼睛,冷冷的說道,“哀家聽到了。”
“不知母後意下如何?”朱瞻基小心的問道。
張皇後自嫁入皇家,一心扶持丈夫。在二十年的太子妃生涯中,比其夫更在朝中有聲望。果斷智慧,賢淑孝順,不論是為人妻還是為人媳,是為女子還是為政客,她都有極良好的建樹,任何人都挑不出她的錯。她太過完美,自然對自己的子女也是要求極嚴,就從朱瞻基的表現就可以看出。
孫嬌娥也是跟著張皇後長大的,雖然不是張皇後的親生,卻也是有養育之恩的。孫嬌娥因愛生恨,為愛爭寵,雖然是後宮常見的戲碼,但對於張皇後來說,這樣的表現實是自我糟蹋,為她所不喜。再看胡曉樂,雖然生於民間,進宮日短,但她孝敬長輩,低調收斂,危機時刻又毫不畏懼,不怕艱險,即使是身犯險境也再所不辭。天下的事,隻怕一個比較,孫嬌娥此時在張皇後的眼中,實是稱不上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