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府之亂(1 / 2)

豐都名山,古名平都山,係道家七十二洞天福地之一,蒙黃河、長江文化孕育,秦風楚韶、蜀氣巴魂,多有浸潤。降及魏晉唐宋,滄海桑田,幾經興衰,漸融入儒家精髓,佛家教義,道家風骨,仙家靈氣,互有補正。據北宋大文豪蘇東坡遊覽豐都時所寫“平都天下古名山”詩句而改稱名山至今。

奈可橋、鬼門關、黃泉路、十八地獄、天子殿、考罪石,化頑懾奸、懲惡揚善,傳說神奇。陰司街、陰司牌坊、神道、鬼國神宮,傳說神奇,。

“奈河”,是佛教所說的地獄中的河名。“行十餘裏,至一水,廣不數尺,流而西南。觀問習,習曰:”此俗所謂奈河,其源出地府‘。觀即視,其水皆血,而腥穢不可近。“因河上有橋,故名”奈河橋“。橋險窄光滑,有日遊神、夜遊神日夜把守。橋下血河裏蟲蛇滿布,波濤翻滾,腥風撲麵。惡人鬼魂墮入河中,不由讓人想到陰間奈河的恐怖。

民間謠傳:人死後亡魂都要過奈河橋,善者有神佛護佑順利過橋,惡者被打入血河池受罪。《豐都宗教習俗調查》一書對此有過詳細的描寫:“……橋分三層(或三座),善人的鬼魂可以安全通過上層的橋,善惡兼半者過中間的橋,惡人的鬼魂過下層的橋,多被鬼攔往橋下的汙濁的波濤中,被銅蛇鐵狗狂咬。每年香會時,香客爭以紙錢或銅板擲入池內,並以炒米撒入池中,以為可以施給餓鬼。許多老年香客,喜歡從上走過,以為走過此橋,死後可以免去過奈河橋之苦。”由此可見,建國前一些善男信女到橋前燒香化紙,施舍錢物的虔誠,隻求死後佛能護佑過奈河橋。

十八層地獄指的是佛教裏麵所講的阿鼻地獄,是犯下滔天大罪或者孤魂野鬼的環境,地獄的外圍是鐵圍山,鐵圍山隔斷了陽間與陰界,並且地獄的各個部分也是由鐵圍山隔斷。

據東漢安世高所譯的《十八泥犁經》中,地獄分為十八層,合稱為十八層地獄。十八層地獄的“層”不是指空間的上下,而是在於時間和內容上,尤其在時間之上。十八層地獄是以生前所犯罪行的輕重來決定受罪時間的長短。每一層地獄比之前一層地獄增苦二十倍和增壽一倍,全是刀兵殺傷、大火大熱、大寒大凍、大坑大穀等的刑罰。當到了第十八層地獄時,苦已經無法形容,也無法計算出獄的日期了。

佛教之地獄說是與其輪回觀念有關,以便形象地解析“孽”與“果報”,以導人向善。

鬼門關是進入地府的必經關卡。無論是誰來到這裏都必須接受檢查,看看是否持有鬼國通行證一一路引。鬼門關是一座牌樓,上麵橫書蒼勁有力的“鬼門關”三個大字。傳說是人死後到陰曹地府報到的第二座關卡。兩旁有十八個鬼王和把門小鬼把守。森嚴壁壘、銅牆鐵壁,牢不可破。無論哪個亡魂來到這裏,必遭檢查,看是否有通行證。這個通行證就是“路引”。它是人死後之魂到陰曹地府報到的憑證。在這張長三尺、寬二尺的黃紙上印有“為酆都天子閻羅大帝發給路引”和“天下人必備此引,方能到豐都地府轉世升天”,上麵還蓋有“閻王爺”、“城隍爺”、“酆都縣太爺”三枚印章。凡是人死後,即燒掉它,亡魂就拿著它到鬼門關,經查驗無訛後,方能入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