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人的九竅的統治者,君是人的五官的首長。做好事的臣民,君主會給賞賜;做壞事的臣民,君主會給懲罰。君主要根據臣民的政績來任用,斟酌實際情況給予賞賜,這樣就不會勞民傷財。聖人能夠很好地重用這些臣民,很好地掌握他們,就是遵循了客觀的規律,所以才能長久。這裏是講“遵規循理”。
君主必須廣泛了解外界事物,如果不通人情事理,那麼就很容易發生騷亂。內外如果沒有交往,又怎麼能知道世界的變化呢?開放和封閉如果不適當,就無法發現事物的根源。這裏是講君主要周全地了解一切。
一要使眼睛看得更遠,二要使耳朵聽得更多,三要使心裏洞察一切。能夠了解千裏之外的情況,能夠了解隱秘和微小的事情,這就叫做洞察。如果能夠洞察一切,那麼,天下為非作歹的壞人就會暗自改變自己的惡劣行為。這裏是講如何洞察驗證一切。
依照名分聲譽去考察實際情況,根據實際來確定名分聲譽。名分聲譽與實際情況互為產生的條件,相輔相成。兩者相符就能得以治理,不相符就容易產生動亂。名分聲譽產生於實際,實際產生於意願,意願產生於有效的分析,分析產生於智慧,智慧則產生於適當。這裏是講“名實相符”。
本經陰符七術
一、盛神
要使人的精神旺盛,就要效法五龍。旺盛的精神中有五氣,精神是五氣的總統帥,心靈是五氣的住所,品德是精神在人身上的外在表現。凡是屬於培養精神的地方都歸於“道”。所謂“道”,就是天地的本源,天地的綱紀。創造萬物的地方,就是天產生的地方。化育萬物的氣,在有天地之前就形成了,可是沒有人見過它的形狀,也沒有人知道它的由來。於是人們稱之為“神靈”。所以說,“道”是一切神明的源泉,而“一”是變化的開始。品德可養五氣,心能總攬五氣,於是就產生了“術”。“術”是心氣的通道,是魂魄的使者。人體的九竅和身體的各個器官都是氣進出人體的門戶,心就是所有這些的總管。
從上天得到生命的人是一般人,要成為真人就要與天融為一體。通過內心的修煉明白道理的人,叫做聖人,聖人能以此明白一切道理。人與萬物在一起生長,都是事物變化的結果。人類了解各類事物都是通過九竅。如果對事物有所疑惑,就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去排除解開疑惑,如果仍然不通,那就是方法不當。當九竅暢通後,五氣就會得到滋養,這時要努力使精神保持專一,這就是所說的“化”。五氣即誌、思、神、心、德,其中“神”是其他四氣的統帥。寧靜、平和能養氣,養氣就更能使這四者獲得和諧。這四個方麵如果都不衰弱,周圍就很難構成威脅。把五氣在自身靈活運用,就是所謂神化。當這種神化歸於自身時,那就是真人了。所謂真人,就是已經把自身與自然融為一體了,並且與大道完全符合,堅守“無為”的法則來化育萬物,他們以大自然的胸懷,廣泛播散善緣德行來滋養五氣,用無為之道指導思想而發出威勢。遊說之人如能心術通達,心神盛大,就能修養自己的心誌。
二、養誌
修養心誌的辦法是效法靈龜。之所以要修養心誌是由於思慮還沒有通達順暢。如果一個人有什麼欲望,就會在心中始終去想著滿足欲望。所以說心誌不過是欲望的使者罷了。欲望多了,心神就會渙散,意誌就會消沉。意誌消沉,思慮想法就會無法通達順暢。因此,心神專一,欲望就不會過多;欲望不多,意誌就不會消沉;意誌不消沉,思想脈絡就會暢通;思想脈絡暢通,心氣就能和順;心氣和順,就沒有亂氣鬱積於心中。因此,對內要以修養五氣為主,對外,要以明察各種人物為主。修養自己可以使心情舒暢,了解他人可以知人善任。如果想重用一個人,就應該先知道他的心胸大小,因為隻有了解了一個人的五氣和心誌的盛衰,才能繼續修養他的五氣和心誌,然後再觀察他的心誌是否安穩,了解他的才能到底有多大。
如果一個人的心誌都得不到修養,那麼五氣就不會穩固;五氣不穩固,思想也就不會順暢;思想不順暢,意誌也就不會堅定;意誌不堅定,應付外界的能力就也會不強;應付外界能力不強,就很容易喪失意誌,心裏感覺空虛;喪失意誌,心裏感覺空虛,就喪失了神智;一旦人的神智喪失了,他的精神就會陷入恍惚的狀態;精神一旦陷入恍惚狀態,那麼他的意誌、心氣、精神三者就不會協調。所以修養意誌的首要前提是安定自己。自己安定了意誌才能堅定;意誌堅定了,威武氣勢才不分散,精神才能固守不丟失。隻有這樣,才能夠震懾對方。
三、實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