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少點小聰明,多點大智慧(3)(1 / 3)

花崗岩與佛像同處一間廟宇,人們常常踩著花崗岩去拜佛像,花崗岩覺得很不公平,有一天,它對佛像說,我們都是從一個采石場裏出來,為什麼人們總是將我踩在腳底而去跪拜你呢?佛像笑了笑說“從采石場出來時,你隻是經過四刀就可以成形,而我是經過千刀萬剮才能成佛的。”

平時看似非常普通平凡的工作,隻要我們一直堅持下去,就能夠取得很大的成績,以促使我們走向成功,從而改變我們的命運。

《細節決定成敗》裏有這麼一句話:“把簡單的招式練到極致就是絕招。” 細微之處見精神。有做小事的精神,才能產生做大事的氣魄。堅持將簡單的工作重複做,而且能把簡單的工作、瑣碎的事情做到最好,就體現出了這份工作存在的意義,那麼這份工作也變得不平凡,做這份工作的人更是了不起。

15歲時,王永慶小學畢業被迫輟學,一個人背井離鄉,來到台灣南部的一家米店做小工。聰明的他每天在完成送米的工作外,還悄悄地觀察老板怎樣經營米店,學習做生意的本領。第二年,16歲的王永慶請求父親幫他借了200元作本錢,自己在嘉義開了一家小米店。開始經營時困難重重,因為附近的居民都有固定的米店供應,王永慶隻好一家一家去走訪,好不容易才爭取到幾家住戶同意試用他的米。王永慶知道,如果服務質量比不上別人,自己的米店肯定會關門。於是,他全力以赴,在“勤”字上下工夫。他把米中的雜物一粒一粒揀幹淨,有時為了一分錢的利潤,寧願深夜冒雨把米送到用戶家中。他的服務態度使用戶非常滿意,主動替他宣傳,介紹新的客戶。接著,王永慶為了改善純粹賣米的困境,自己開設了一個碾米廠。當時他的隔壁也有一個碾米廠,而且條件比他的碾米廠要優越許多。為了同這家碾米廠競爭,他每天工作十六、七個小時,業務上終於勝過了那家碾米廠。

到了20世紀50年代中期,王永慶已經成了富甲一方的大商人,有一次他看到燒堿生產過程中有70%的氯氣棄而不用,為之可惜,就打算廢物利用,於是便籌集了50多萬美元,創建了台灣第一個塑膠公司。

從王永慶的發跡可以看到,沒有小事的累積就不會有當年塑膠公司的成立,也就不會有他的成功。所以,不管是對於公司,還是個人,最重要的是將重複的、簡單的日常工作做精細、做專業,並恒久地堅持下去,做到位、做紮實。亞裏士多德說得好:“優秀是一種習慣,而不是一個行動。”每天麵對的都是相同的工作,平凡而又簡單,難免會覺得單調而又枯燥。但是,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平凡的事一千遍、一萬遍地做好就是不平凡。

還有另外一個小故事:

一個小和尚,他在寺院擔任撞鍾一職。半年下來,他覺得每天都麵對著那個破鍾,做著一成不變的工作,簡直無聊、乏味至極,他認為自己隻不過是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而已。因此,他每天撞鍾時都垂頭喪氣,提不起精神來。

就這樣過了一段時間,突然有一天,住持宣布調這個小和尚到後院劈柴挑水,原因是他不能勝任撞鍾一職,即便這個工作看起來很簡單。小和尚很不服氣,反問住持:“我撞的鍾難道不準時、不響亮?”住持搖搖頭。“那你為什麼說我不能勝任撞鍾一職?”小和尚不解。最後,住持耐心地告訴他:“你撞的鍾雖然很準時、也很響亮,但鍾聲空泛、疲軟,沒有感召力。鍾聲是要喚醒沉迷的眾生,因此,撞出的鍾聲不僅要洪亮,而且要圓潤、渾厚、深沉、悠遠。可你的鍾聲裏並沒有這些,可見你沒有領悟這個職位的真正使命,所以你不勝任。”小和尚聽了無言以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