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叱吒風雲的經銷商烏日娜,起步時卻不知道“分銷”為何物,但她成長為蒙牛經銷商中的“三大闖將”之一。我們來聽聽她本人在接受《蒙牛內幕》作者張治國采訪時敘述的酸甜苦辣。
1999年4月29日或30日烏日娜給楊文俊及牛根生打電話,決定開始做牛奶。那時市場不太好,伊利在深圳沒幾天就失敗了。烏日娜對牛根生說,相信我吧,我一定幹好。
5月8日,牛、楊、鄧,拎著十幾箱牛奶來到深圳,到(孫先紅)先行人廣告公司落腳。大家一起在市場上買了各種品牌的牛奶,進行盲測,結果每個人都感覺蒙牛是最好的。大家充滿了信心。一個月後,烏日娜將所有商場走了一遍,一說內蒙古的產品,都不要。
萬事開頭難,沒有促銷費,烏日娜自己做T恤衫,登報紙廣告,印DM單,穿蒙古袍促銷……沃爾瑪一開始就要1件小奶,1件大奶。第三次,要了3件。沒有送貨車,烏日娜就坐公共汽車送,騎自行車送。
一天走十件八件貨。第一批10噸牛奶,烏日娜沒賣出去。但不想讓大家對她失去信心,又進了第二批貨,20噸。困難接踵而至,烏日娜咬牙堅持。由於是先賒貨,後付錢,十幾個分銷商,有兩家欠了八九萬元,始終沒給錢。有個被辭掉的分銷商還開車撞烏日娜的房門。
剛開始做促銷時缺乏經驗,用低工資雇傭的促銷員,卷走了貨款,住宅小區內做促銷丟得更多。7、8月間,深圳下大雨,箱底都開始長毛,又損失了一批貨。又累又氣之間,烏日娜的身體也出了問題,做了直腸息肉的手術,不久,又查出了糖尿病;南方雨水多,在外跑業務,鞋裏常浸水,結果腳趾變了形,得了類風濕;9月份,烏日娜父親去世,她又被台風堵在機場……
但烏日娜沒有被困難打倒,她從失敗中做總結、找教訓,第一年下來,300萬的合同,她完成了600萬。第二年,合同一下就訂了3600萬。這可是個“天文數字”!聽了這樣的消息,本來應該在呼市治療腳疾的烏日娜,當日就趕回了深圳。當時,原先的一批骨幹聽了這樣的合同,都走了,隻留下了一個人。
但這一年下來,烏日娜把“天書”做成了“地書”,3600萬的數字也不是什麼神話!
烏日娜用全力以赴的精神將深圳戰役演繹成了傳奇。不是盡力而為,而是全力以赴,隻有全力以赴才會化被動為主動,才會以強大自信挑戰自我,突破原有的極限,創造奇跡。
在工作中,許多人都會選擇“盡力而為”,並自認為已經“相當不錯”,至少比逃避問題的人值得稱讚。實際上,當他在說“盡力而為”時,已經在為一個壞的結果作打算,他封閉了自己的智慧源泉,不再會為解決問題去努力找方法,即使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他也有借口可找:我盡力了。這些人表麵敬業,實則是一群懶惰者。他們懶得思考、懶得實踐、懶得總結、懶得創新,最後,也就懶得解決問題。這些人不太可能在職場中能夠得到重用,能夠得到展示才華的平台。最終,這些曾經“盡力而為”的人難免淪落於平庸。
著名亞商領袖李嘉誠曾經說過:“做生意不需要學曆,重要的是全力以赴。”世界第一CEO傑克·韋爾奇也曾經說過:“幹事業實際上並不依靠過人的智慧,關鍵在於你能否全心投入,並且不怕辛苦。實際上,經營一家企業不是一項腦力工作,而是體力工作。”因此,麵對任務我們需要的就是“全力以赴”。
在問題麵前主動開啟智慧,主動尋找方法,找到能夠用到的所有力量,包括他人的幫助,為了一個目標矢誌不渝地前進。這樣的人才是職場上的精英,才是為企業創造價值的卓越人士。若想成為職場的卓越人士,隻做到“盡力而為”是不夠的,你必須全力以赴。
完美:改“盡職盡責”為“盡善盡美”
職場中,很多員工對本職工作盡職盡責,他們也滿足於“盡職盡責”,覺得對工作盡職盡責就夠了。這種想法很普遍。但也總有個別員工不滿足於對工作盡責,而表現出更大的主動性和創造力,力求將工作做到“盡善盡美”,於是,平庸的員工和卓越的員工的分野就出現了。那些少數追求工作完美的員工,在發揮自我創造力的同時,也使自己超越了平凡,走向了卓越。
美國總統麥金萊在得州的一所學校演講時,對學生們說:“比其他事情更重要的是,你們需要盡最大努力把一件事情做得盡可能完美。”美國作家威廉·埃拉裏·錢寧說:“勞動可以促進人們思考。一個人不管從事哪種職業,他都應該盡心盡責,盡自己的最大努力求得不斷的進步。隻有這樣,追求完美的念頭才會在我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
曾經有一位推銷員看到這樣一句話:“隻有盡心盡責,才能夠盡善盡美。”開始,他有些懷疑,後來,為了驗證這一句話,他細細反省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態度,結果發現自己錯過了許多可以與顧客成交的機會。後來,他分析原因,認為自己在工作中的確沒有做到盡職盡責。在工作之前準備不充分,沒有想好最佳的應付方法。於是,他製定了嚴格的工作計劃,並付諸工作實踐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