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後記(1 / 1)

終於可以暫時擱筆了,卻完全沒有產生輕鬆的心情。《國民政府時期浙江縣政研究》一書是我在10年前的博士論文基礎上寫成的。我在本科讀的是曆史學專業,畢業留校後即從事檔案學教學,但未遠離史學,一邊教書,一邊攻讀碩士學位課程。在20世紀末高校刮起的“博士工程”之風中,我廁身於博士研究生之列,追隨恩師金普森教授,進一步研習中國近現代史。在選學位論文題目時,考慮我在檔案專業中開有“中國近現代政治製度史”一課,教學中感到國民政府的縣政與以往任何時期都不同,而當時國內無人就此作過文章 ,可以寫出新意;另外從事檔案教學的好處就是到各級檔案館查閱檔案比較方便,所以就選了現題。但真正到著手尋找材料和撰寫時,發現比想象困難得多。一是如緒論中所說,本書用了大量的原始檔案材料。浙江省檔案館就在學校前麵不遠,韓李敏、王茂法兩位局領導是我同窗,具體工作人員許多是校友或相識,感謝他們為我查閱檔案提供了不少方便。但是,中國近現代史與古代史有一很大不同,就是史料浩如煙海。我在館內坐了數月,雖然享有一定的優惠待遇,查閱過的材料還是甚少,如要將檢索到的有用材料都過目一遍,再用上年餘也未必能完成。但是,浙江曾是炮火連綿的抗戰前線,加上國民黨政權撤離大陸時的毀壞,檔案材料雖多,卻又往往並不全麵係統。

如某年某縣的統計材料,往往找不到以後年份該縣或同年其他縣份的同樣材料作出比較,隻能借用價值稍遜的回憶錄和新編縣誌來彌補。二是“縣政”這一題目涉及範圍很大,往往一個方麵的內容,如地政、財政等,都需要用專門知識來理解,這對才疏學淺的我來說深感困難。結果不少篇幅隻是史料的堆砌,沒有進一步深入進行解讀。尤其要說明的是,當年在抄錄各縣的《文史資料》時,因為都是內部發行,沒有出版單位,有的還沒有出版時間和頁碼,再加抄錄匆匆,不少地方漏抄了一些引證的基本要素,事後再補已十分困難,畢竟有欠學術規範。因此敷衍成稿後,雖然也通過了答辯,自己總感不足以問世。之後,通過不同途徑,新收集了不少材料,打算補充修改後再付梓,尤其希望能補上縣司法治安和縣以下組織等內容。可是終因過於懶散,再加雜事纏身,一直未能終篇 ,慚愧至極。現在時限已近,隻得無奈先行獻醜。待高明者批評指教後,再修訂重印。

我的導師金普森教授是我國著名的近代財經史專家,本書的大部分內容不在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之內。考慮我的實際情況,他同意我選此題。並花費許多時間與我討論並認真審閱。在此謹向恩師再致謝意。

我的故鄉海寧市檔案館,以及蘭溪市檔案館等浙江其他縣市檔案機構為我查閱資料提供了許多方便,在此一並表示感謝。

最後,感謝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將本書列入“中國傳統文化與江南地域文化研究叢書”,並給予經費資助,使本書得以順利出版。

方新德

2011年11月於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