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3 / 3)

楊慶碧,女,96歲,住街村。一生不吃煙酒茶,很少喝水,有病時吃藥都吃幹的。飲用用皮管接來的山泉水。一日三餐,一餐多半碗飯,愛吃瓜、菜,以素食為主,吃瘦肉,不愛吃肥肉不#搶偏食。與丈夫生活50多年,感情好,育有四兒三女,現與後輩一起生活子孫有孝心。老人耳聰目明,思維清晰,言談清楚,行動利索,需要拄拐。晚上10點多睡覺,中間不醒,天一亮就起床出去散步。現住穿鬥木結構的草房,附近林木蔥蘢,田園景色,自然環境好。為人厚道,胸襟坦蕩,喜歡“熱鬧”,愛看電視,愛到戶外散步,還可步行5到鎮上趕場。

鐵瓦寨。

鐵瓦寨位於街村,在鎮政府東側與涪陵交界的山脊,豐盛至涪陵增福等地的公路通過寨邊規口,海拔815,是鎮內最高的山峰之一,也是豐盛通往涪陵的必經之地、河流的分水嶺。鐵瓦寨修建於清鹹豐年間,房上的鐵瓦都以鐵鑄成,以避山高風大被吹掉,故名。由相鄰兩個山寨組成。主寨築在山頂,東麵還有一寨,古代均屬巴縣豐盛場。主寨南北較長,東西較窄,麵積約8502,現為荊棘叢生的平台遺跡。寨牆條石等尚存,寨下還有幾個從整岩中挖出的岩洞麵積均有幾平方米是寨門崗哨棲息之地。

鐵瓦寨東坡約200處有鐵瓦寺,屬涪陵增福。鐵瓦寨是觀日出、晚霞和雲海的理想之處。黎明時分,站在海拔815的鐵瓦古寨之上,晨氣撲入心田,群山置於腳下,好似進入仙境之中。東麵,光芒從山岡徐徐溢出,一輪紅日冉冉而起,喚醒了朝霧中惺忪的青山綠水;西麵,伴著縷縷祥光,一尊碩大的臥佛顯現在曠野之中。

關(冠)山寨。

老《巴縣誌》名“關山寨”現地圖上稱“冠山寨”是豐盛鎮最大的古山寨。冠山寨位於豐盛與東泉交界處,屬於豐盛石家村,北鄰梨坪村,為四周最高山寨,地基為山頂較平坦的夷平麵,四周寨牆牆基由條石砌築,總麵積約170002。山寨始建於清嘉慶年間,現保留了清代巴渝民居建築,寨門尚好,有泉水,一年四季綠樹成蔭,四周鬆、杉、柏茂密成林,空氣清新,景色怡人。距鎮政府約10,有鄉村公路通達寨頂,可觀數十裏田園。

寒坡嶺寨。

寒坡嶺寨位於原翻身村境,地處響水湖西側山脊,海拔高660丨4。南北長約百米,東西寬約3040,寨牆牆基條石尚存,四周茶山圍繞。東觀響水湖,青山、綠水、倒影連連;西望數十裏低山、丘陵,村舍點點,炊煙嫋嫋,阡陌縱橫南北一線奇峰聳立,還有鬱鬱蔥蔥的東泉國有林場。寨下東側有去南川的主幹公路,南側是去冠山寨的鄉村公路。

山羊寨位於鎮北互助村西山山頂,海拔高684。山寨南北長近百米,東西寬約20。寨北是馬鞍山,寨南為鳳凰頂,同建在西山山脈三疊係須家河組石英砂岩之上,地勢險要。其東側為豐盛背斜“一山二槽三嶺”槽穀中的西槽穀和三山中的中山西麵是低山丘陵地區,其南北均為東泉林場,森林茂密。

5一碗水寨。

一碗水寨位於鎮北厚互助村東山山脊,寨之南北均為窄長的東山山脈。東為涪陵界,北為三合場。海拔高838.5,是鎮內最高山峰。因受自然地理條件的限製,寨的規模較小。據《巴縣誌選注》載,該寨始建於清同治年間。西麵為豐盛背斜的西槽穀,槽穀均為石灰岩組成,著名的歇涼洞、無底洞、黑眼洞及雙河場的枇杷洞等均分布在槽穀中。槽穀中還發育有南北向串珠狀的喀斯特漏鬥,地下則形成了長約10的流經打鐵洞的地下河。

,議和寨。

議和寨位於鎮政府東南側橋上村與涪陵區增福鄉交界的東山山巔,海拔高814,南北長約百米,東西寬約2030。四周懸崖峭壁,地勢險要,南北都是莽莽蒼蒼的東山群峰,東為涪陵區低山丘陵,西南是著名的響水湖區,與西山的寒坡嶺寨東西相望,也是觀日出、夕陽、霧海和夏日避暑的好地方。現存寨牆條石基座,有鄉村公路從寨下西北經過去涪陵增鄉。

豐盛碉樓得以留存並發展的原因。

豐盛碉樓最初源於防衛和守護的需求,但是,時過境遷,其防禦的功能早已失去,可它並未被曆史的洪流所吞沒,至今仍巋然矗立。那麼,是什麼促使它取得發展並不斷演變,適應了不同時代的需要呢。

第一,居民意識的發展。在古鎮的發展過程中,人在物質方麵的需求逐漸得到滿足,自尊心、自強心逐漸增強,對人生價值的追求逐步擴大為居民群體的觀念,進而形成城鎮群體的共識。碉樓高大雄偉、樸實厚重的特點,大大滿足了城鎮群體在精神上的需求,成為這一群體在心理上和視覺上的共同象征。

第二,強勢個體的影響。其一,在城鎮的“回”字形街區中,有兩座碉樓位置靠得很近。可以推測,它的建造不再單一體現防禦的需要,因為對於防稚卩而言,監察功能極強的碉樓應遵循均布性原則。其二,碉樓的高度並非一定,一般為34層,最高有6層,而且風格不一,上埡口碉樓甚至出現了歐式的裝飾構件,其三,與碉樓相結合的民居院落,一般為院落進深較大的大戶人家。從這些特征可以推測出,富庶人家競相攀比財富,以碉樓的修築作為他們比富的方式,碉樓體現了場鎮範圍內強勢個體的經濟勢力和社會地位,體現了“人”對於個人與家庭的自我實現與自我完善,也體上埡口碉樓的歐式裝飾構建。

現了強勢個體對古場鎮發展的巨大作用。

第三,居住需求的膨脹。時代交替是碉樓功能轉化的直接原因,防禦功能喪失後,碉樓空間失去了使用功能上的依附。然而,隨著城鎮的不斷發展,人口逐漸增多,對居住空間的需求漸漸膨脹。一度顯赫輝煌的大戶家族要麼家道衰落,要麼遷出古鎮,或因為其他變革的原因,失去對碉樓的所有權,進而為碉樓從防禦建築轉換為居住建築創造了條件。後來的住戶對碉樓也采取了相應的改造措施,使其更符合居住的需要,進而從功能需求和建築質量上。

①部分內容引自王滔,王展巴渝地區碉樓建築與山地人居環境一一以豐盛古鎮碉樓建築為例重慶建築。

豐盛碉樓空間解析。

碉樓空間可分為外部空間和內部空間,外部空間主要是指碉樓作為民居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民居建築、院落共同圍合或構成的空間;內部空間指碉樓自身內部的空間組合。

外部空間形態。

碉樓的外部空間遵循了傳統民居空間的特點,體現了當地的地域文化和社會意識,並以大戶人家的院落作為基點來修建,是民居建築空間的延續。它分別在平麵空間與垂直空間兩個方麵發展了居住空間。

平麵形態的沿襲。

碉樓相對於所依附的民居建築,其平麵布局受地形條件的影響大。在地勢較為寬闊的台地,以回字形街區為例,大戶民居建築周圍仍有空地,碉樓便依附而建,為了與民居建立良好的物質和信息交流而又不抵希宗教文化,它隻好在民居麵寬以內並偏離於中軸線的位置布置。在用地狹長的山坡上,碉樓的布置向民居的左右兩邊發展如上、下埡口碉樓的布置允形成帶狀的空間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