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洞場口節點。
木洞場口是由巴南區經木洞鎮進入豐盛的唯一入口,曆史上是一個重要的空間節點,曾建有甘露寺等建築群,但目前均已毀壞或消失。
設計構思以甘露寺的發展與衰敗為設計主題,展示古鎮輝煌的曆史片段並樹立古鎮新形象。
在設計中結合豐盛獨特的曆史文化、民俗民風以及區域的景觀要素,規劃恢複“菩提普潤”牌坊,並以其特有的曆史文化背景為依托,設計高低起伏的景觀曆史片牆、城鎮場口標誌物,作為進入整個豐城鎮的窗口,以牌坊作為進入豐盛的空間提示;以綠色、休閑為立意,進行植物的設置,采用景觀樹陣的設計手法創造具有強烈親和力的空間景象,形成具有積極活動性和紀念意義的空間體驗。
曆史上洛磧場口是洛磧鎮進入豐盛古鎮的標誌空間,目前已被新建建築占用,無法恢複間"。
規劃在原場口附近設置洛磧場口紀念節點,以展示洛磧場口的演進曆史。
在設計中結合古鎮交通規劃,通過鄉土元素的提煉將廣場自然融入古鎮的傳統空間中。同時強調沿響水街的序列景觀營造,空間收放協調。主要設置有紀念石碑,種植鄉土植物一一黃桷樹,傳統樣式的廣場鋪磚的鋪設,步行台階的整合,結合沿街建築的傳統形式的處理,提供了一個節點休閑空間,並作為進入古鎮街巷一個重要的空間景觀轉折點,強化對曆史空間的體驗(圖7。
禹王宮和十全堂節點。
禹王宮和十全堂位於古鎮的中心,禹王宮破損嚴重,僅存部分建築遺跡,目前處於閑置狀態,權屬公有;十全堂因大火僅存圍牆以及經過簡單維護的一部分建築,目前為私人住宅,存在權屬問題。規劃中恢複禹王宮的格局及功能,將十全堂作為遺址公園重新進行整治,留原有住戶,進行建築改造一一變成下店上宅的格局,成為公園的服務點。疏通十全堂、禹王宮與“回”字形街區的交通關係,使三者融為一體;整治十全堂周邊的環境,加強綠化;利用原有地形關係,營造多層次的景觀關係。增設娛樂休閑設施,滿足發展後的功能需求,恢複古鎮中心的活力。
5古鎮基礎設施的更新保護。
5古鎮的綠地景觀塑造。
綠地景觀現狀。
鎮區內缺少公共綠地,開敞空間、民居院落和宅旁空地大多堆放雜務和種植蔬菜。鎮區內現存古樹名木3株,分別是位於現鎮政府內的朱砂紅梅和位於中學內的銀杏;鎮區外圍的山體植被保護良好,枝繁葉茂。
規劃原則。
依據因地希宜的原貝、可持續發展的原貝進行綠地景觀係統的規劃設計,保護古鎮原生自然生態環境和自然山水環境,突出古鎮優美的田園景觀特色,提高居民生活環境質量,促進旅遊業的發展。
綠地係統規劃。
“多點”加“四麵”兩個層次的古鎮核心保護區綠地係統。兩個層次相互聯係、相互融合,構成古鎮良好的生態環境,同時核心保護區與新建城鎮隔離,有禾於更好地保護古鎮傳統建築風貌協調性,避免古鎮受到破壞性開發。
多點。
利用各個建築之間的棄置用地,整合建築功能更新後的新增場地,完善整治建築院落空間,完善4個場口的環境設計,形成“綠點”係統。
四麵。
規劃保留清源樓山體、文廟山體、核杉屋基等能體現“九龜尋母”情景的九座山體,禁止侵占,不得修建與旅遊景觀無關的任何建築物。保護東西兩側的接龍山、胡豆坡以及油沙坡丘陵群,構成良好的生態大環境。在核心保護區內,恢複清源樓山體、文廟山體的植被,形成兩大綠麵,麵積分別為3,63+2和0,78卜2。在核心保護區的南、西兩側,結合用地條件規劃設置兩個以田園景觀為主題的公共綠地,麵積分別為0,82+2和0,42+2。
整體保留原生樹木和植被,重點保護鎮中學用地內的兩棵銀杏樹和金錢樹,重點保護鎮政府內300年樹齡的紅梅。古樹名木嚴禁砍毀、移植、采伐,實行掛牌保護。
景觀係統規劃。
古鎮景觀係統由景觀區、景觀軸線。
景觀節點和景觀控製點等要素構成。
(工)兩個景觀區。
兩個景觀區分別是田園風情景觀區和古鎮風貌景觀區。規劃中田園風情景觀區位於古鎮核心保護區的南側和東偵II。
利用用地條件和自然山體營造田園風情的氛圍,同日寸也成為觀賞田園風情的開敞空間和觀景場所。古鎮風貌景觀區以“回字街”為骨架,展示古鎮格局、街巷空間。
建築風貌、曆史生活和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