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高,在無“家”可歸中糾結

曾幾何時,家是一個永遠深刻烙印在中國人心中的溫馨情結。一說搬家,自然指的是更換房子;而提到分家,也注定是在同一屋簷下的日子走到了盡頭;假如說某某某無家可歸,就甭提房子了,肯定要被劃撥進一無所有的流浪漢陣營。所以,在很多人眼中,家就是房子,房子就是家。

然而,他們忽略了,家與房子並不相同。家是人類特有的感情歸宿與心靈慰藉,更多體現在意識層麵上,而房子則是真真切切有棱有角的實際物體!若是可以實現無條件地置換,創作出“烽火連三月,‘房’書抵萬金”;“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房’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隻怕老祖宗聽了,也要怒發衝冠翻身坐起!

當然了,你也可以用詩歌反駁,“我想有一所房子,麵朝大海,春暖花開……”這意境多麼浪漫多麼唯美啊!有家如斯,的確是善莫大焉。可問題在於,如果這個童話般的房子是你啃老三十載的全部積蓄外加自己二十年還貸的枷鎖,才勉強購置的“蝸居”,隻怕這童話就該用痛苦來形容了。畢竟你我都是凡夫俗子,食人間煙火,吃五穀雜糧,目睹眼下一路飆漲如火箭竄天般的房價,也不可能活得那般超然。

家中的那排書架,儲藏著爺爺的國學底蘊;家中的那件花棉祆,包裹著媽媽青春的記憶;家裏的那排骨燒豆角,刺激著兒女千裏之外的味蕾……家是一種文化,家是一種時光,家是一種情懷,而這一切都需要固定的房子作為承載。所以,也難怪中國人對房子如此鍾情一買房置地,傳宗接代,這就是幾千年來根深蒂固的傳統!

而在黃頭發藍眼睛的西方人看來,這種對房子的執拗很是可怕,尤其是收入比與租售比都遠遠超過國際標準數倍的今天!為什麼啃老族“扛起炸藥包直奔碉堡”,為什麼房奴“在烈焰焚燒下巋然不動”,這些並不富足的購房者都是董存瑞和邱少雲嗎?或許,當初他們的祖先誕生在必須遊牧的伊甸園吧,所以這些後代也就習慣了東奔西走四海為家的生活!就目前的樓市而言,盡管不盡如人意之處太多,但是每個中國人的血脈裏,仍然流淌著不同於其他民族的倫理因子。

不妨換個維度來看,正因為“家”之飄渺,“房”之沉重,才使得人們把對房子的擁有當做了“家”的前提!租與買,房客與房奴看似一字之差,但在現實世界中卻總是天差地別一沒有隸屬於自己的房子,往往就意味著沒有安居樂業之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一係列龐大工程就算上馬也很難踏實。又或者說,無論持哪種“住”房選擇,神通廣大的我們,都不大可能翻出“家文化”的五指山!

畸高的房價,透支了社會的財富,裹挾了民眾的意誌,“買房就像茶幾,上麵擺滿了杯具;我們就像茶葉,終究要被浸泡在杯具之中。”所以,我們在痛楚糾結之餘不禁追問:房價為何從單純的千元建築成本飆升到動輒上萬甚至數十萬元?房地產業的台前幕後到底隱藏著多少吸血鬼?“漲”聲響起來的同時,又有哪些“忽悠”言論始終伴隨左右?專家學者的謊言和地產大鱷的良知孰多孰少?丈母娘何時成了決定房價的要素,而窮人當真無“福”消受房子這樣的商品?房奴在啃老之後,如何從容哺育後代?至於那些連房奴都做不成的“夾心層”,又該何去何從?GDP的非常完美與CPI的特別尷尬,我們該相信誰?80後注定是被辛苦的一代嗎?為什麼每次政府調控最終都以“空調”收場?房價如有下降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所幸,2010年的兩會如期召開,房價被關注的程度遠超以往。在這個必然“change”(變革)的端點,中央政府錚然亮劍,直指房地產的敏感性和高危性。委員們紛紛獻計,各項調控政策屢屢出台,從土地到資金悉數嚴格管理,總理更是在2個小時裏34次提及“房”字,其整飭決心可見一斑一如果一個人一輩子都在為蝸居無休止地忙碌,無暇顧及精神享受,這樣的生活還有什麼幸福可言?如果一個民族為了所謂的支柱產業而置民生問題於不顧,甚至犧牲了素養和靈魂,這個民族還有什麼前途?如果一個社會也是沉浸在短視和利益的風氣之下畸形發展,這個社會還算不算是和諧社會?

房子作為一個市場化的商品,必須通過市場的杠杆來調節,因此,飆漲畸高的房價不大可能立竿見影地回歸民生,但“兩會”的精神必然讓房地產及其相關領域有所行動!聯想那些決意逃離“北上廣”的青年才俊,再對比自嘲“亞曆山大”的中產階級;審視一番已然持續低迷的成交量,再憧憬一下如箭在弦的物業稅征收……你還相信房價永漲不跌的神話嗎?所以,我們大膽斷言:眼下的高房價已是強弩之末,2010年必現拐點!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這是一種對發展規律的清醒認識。請不要忽略,房地產泡沫一旦破裂,必將給世界經濟造成嚴重損失。而作為渴望安居樂業的普通百姓,此刻除了“不拋棄,不放棄”之外,更應該增收節支,努力賺錢,讓自己早日結束與房價馬拉鬆的賽跑,這才是現實中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