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總序(1 / 1)

“瀟者,水清深也”(《水經注》)。瀟水,發源於永州寧遠九嶷山,是湖南母親河湘江上遊的第一大支流。“湘,水,出零陵陽海山,北入江“(《說文解字》)。湘水,橫亙於世界第三大河流長江與中國第三大河流珠江兩大水係之間,是惟一能夠讓兩者橫向溝通的江河。,確切地說,湘水發源於現今廣西興安縣海洋山,在興安縣城的靈渠分水,七分入湘,三分入漓,湘漓分流之後,湘水自南向北奔騰,在湖南永州城區與瀟水相聚,彙成泱泱瀟湘大觀。

天籟瀟湘,玉就瀟湘,文化瀟湘。

由於熱豐雨沛的太平洋亞熱帶季風濕潤性氣候,對地處永州的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等南嶺山地的不斷浸淫,永州瀟湘的山是青的,水是綠的,生態環境是美的。

於是,就有了永州道縣玉蟾岩啜含的距今一萬二千年的人工栽培稻種和陶器。20世紀90年代的這一重大考古發現,將古人類活動史由已知的八千年在永州瀟湘給予徹底改寫。

也於是,就有了從舜帝南巡到娥皇女英的九嶷斑竹,斧斫刀削般詭譎的江永“女書”鬼泣神驚的懷素狂草,膾炙人口的柳宗元《永州八記》,撲朔迷離的周敦頤《太極圖說》,等等。廣博豐厚的文化底蘊,將中國道德文明之源頭與淡泊的山水、質樸的哲理、純真的文學,在永州瀟湘有機地融為一體。

美國學者塞繆爾?亨廷頓在《再論文明的衝突》中指出,20世紀是意識形態的世紀,多種主義互相競爭;21世紀是作為文化的世紀開始的,這已經在各個方麵變得非常清楚。他甚至進而預言,在短時期內,現代化隻會引發非西方的社會和文化複興—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觀念。

我以為,文化是人類文明的積澱,社會交流的使者,開創未來的向導。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文化一直並永遠是社會的黏合劑。在把過去告訴現在,又把現在交給未來的社會曆史演繹中,瀟湘文化已經提供了這類充分的印證。應該說,這是社會曆史前進的普遍規律,並不依任何個人意誌而變移。一向以研究文明的衝突而著稱的亨氏,在新世紀剛剛開始時就向世人提出了關於文化的警示,也許,這是他在對當今世界社會演變的研究中,發現了因文化的某些缺失所產生的焦慮,但它確實也給人以振聾發聵式的深深反思。彌合文化的或缺,加強人與人之間的文化溝通,為建設更加美好的文明社會而努力,是新世紀人類社會的共同任務。

瀟湘文化源遠流長,又極度地開放。因為,“瀟湘”作為一個地域上的概念,本來僅僅依存於永州。也正因為它是一個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名稱,永州人早已將“瀟湘”這一專有地名大而化之地奉獻於世。不僅湖南泛稱瀟湘,凡亭台樓閣、道路水泊甚至現代商品,欲寓名以美稱者,人們都可以如同曹雪芹《紅樓夢》讚名“瀟湘館”一樣,采用“瀟湘”加以命名。從另一個角度講,這也廓大了瀟湘文化的影響。今天,我們組織一批永州的學者撰寫《瀟湘文化》係列叢書,既為了延續瀟湘文化的鏈條,也為了增廣瀟湘文化的傳播。

看《瀟湘文化》,寫文化瀟湘。

蔡自新

癸未年夏識於瀟湘平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