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萬裏長城
長城
當年,美國阿波羅II號宇宙飛船宇航員阿姆斯特朗首次登月成功。據他說,在太空看到大而發光的地球,靠肉眼隻能辨認地球上的兩項工程,一項是荷蘭的圍海大堤,另一項就是中國的萬裏長城。
長城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防禦工程,也是世界建築史的一大奇觀。
長城的修建上自公元前的春秋戰國,下迄公元十七世紀的明朝末年,延續達兩千年之久。它自東向西跨崇山,越峻嶺,穿草地,過沙漠,橫亙於中國北方大地之上。
長城作為一項軍事防禦工程,工程之宏偉,修築之艱巨和延續時間之長,不僅在中國曆史上,乃至世界曆史上也實屬罕見。因此,早在幾百年前就與羅馬大鬥獸場、比薩斜塔、君士坦丁堡索菲婭大教堂等一起被列為世界七大奇跡。
春秋戰國,沿黃河流域,同時出現了七個諸候國。為禦外敵,楚國修起第一道城牆,諸候紛紛效仿。其中燕、趙、秦三國與北方強大的匈奴族毗鄰,經常受到進犯,為此,他們又都在北部邊境修築城牆,駐兵防守,這便是修建長城的開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並滅六國諸候,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大帝國。為鞏固疆土、防禦匈奴,修築起一條東起遼東,西至甘肅臨洮,全長五千多公裏的秦長城。中國第一條萬裏長城便雄峙在北方。
在此前後,中國有二十多個諸候國家和王朝都修築過長城,其中漢朝和明朝修築的長城也都超過五千公裏。
漢代修築的長城是曆史上最長的,在秦原來的規模上向西經河西走廊延至新疆境內,全長一萬公裏。這段河西長城,曾為保障當時"絲綢之路"遠出西域諸國的暢通,發展與歐亞各國的經貿和文化交往起過很大作用。和許多朝代的長城一樣漢代長城已多消蝕在風沙之中,隻留下許多土築和蘆葦沙礫輔砌的遺跡。
明朝是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修築長城的朝代。也是長城防禦工程技術發展達到登峰造極的時代。明代二百多年中,一直未間斷修築工程。我們現在所見的長城主要是明朝建築。
古代人修長城為達到軍事防禦目的,設計越修越精巧,其主體工程則是綿延萬裏的高大城牆。這萬裏城牆把成百座雄關、隘口,成千上萬座敵台、煙墩連成一氣,成為一項古代建築史的奇觀。煙墩又叫烽火台,建築在長城上或長城內外,間隔一定距離的單獨台子,大都建在山頂或遠處容易看到的地方,是用來傳遞軍情的信號站。如遇敵情,白天燃煙,夜間點火,以傳送信號。台台遙相呼應,直通京城和大的防守區,形成一個完整的通訊網。敵台、即騎牆台,高出城牆之上,有兩層,三層的守城士卒可居住在裏麵,並儲存武器、彈藥以抗擊來犯之敵。這種騎牆敵台是明朝抗倭各將戚繼光所創,在軍事防禦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長城的修築伴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興衰,曆時二千七百多年。而萬裏長城又何止萬裏,在中國東北、華北、西北、黃河流域的十六個省市自治區都有長城的遺跡。若將各個朝代所修築的長城長度加起來已超過五萬公裏。它的工程量之大是其他任何工程都無法比擬的。如將這些工程的磚石,土方修築一道寬一米、高五米的人牆,可繞地球十多周。長城是人類世界的一大奇跡。
長城,又是一座曆史的豐碑。長城記述著各代王朝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曆史。附會著雄略的將帥和聰明工匠的事跡。它也凝聚著無數戰士和百姓的血汗。相傳秦始皇時,孟薑女之夫被征修長城,三年未歸。孟薑女為其夫送寒衣,繞行夜宿,曆盡千辛萬苦,到達山海關時,得悉其夫已勞累而死,屍骨埋在長城底下,孟薑女悲慟萬分,痛哭不止,長城突然間倒塌了八百裏,孟薑女終於找到了丈夫的屍骨。這一故事,告訴人們的是幾千年的徭役繁重和百姓的哀怨。
如今,長城作為中國著名的旅遊勝地。世界各國人士到中國都把長城作為參觀的重要項目,也為中外友人通過認識長城的曆史、文化、藝術、建築等珍貴價值,更進一步地了解中國。
隨著風風雨雨的侵蝕,社會的發展與變化長城已經失去了原有的麵貌。新中國建立以後對萬裏長城采取了保護措施。1961年長城被中國政府確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有重點地對八達嶺、山海關、嘉峪關進行了維修。
1987年,長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人類的共同財富。
67.瑪雅古跡
瑪雅古跡
奇琴伊察瑪雅城邦遺址曾是古瑪雅帝國最大最繁華的城邦。遺址位於尤卡坦半島中部。始建於公元514年。城邦的主要古跡有:千柱廣場,它曾支撐巨大的穹窿形房頂,可見此建築物之大;武士廟及廟前的斜倚的兩神石像;9層,高30米的呈階梯形的庫庫爾坎金字塔;聖井(石灰岩豎洞)和築在高台上呈蝸形的瑪雅人古天文觀象台,稱“蝸台”。
瑪雅文明是中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傑出代表,以印第安瑪雅人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南部、危地馬拉、伯利茲以及洪都拉斯和薩爾瓦多西部地區。約形成於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400年左右建立早期奴隸製國家,公元3~9世紀為繁盛期,15世紀衰落,最後為西班牙殖民者摧毀,此後長期湮沒在熱帶叢林中。
瑪雅文明基本上屬新石器時代和銅石並用時代,工具、武器全為石製和木製,黃金和銅在古典期之末才開始使用,一直不知用鐵。農業技術簡單,耕作粗放,不施肥,亦無家畜,後期有水利灌溉。手工製品有各種陶器、棉紡織品等。不同村落和地區間有貿易交換關係。瑪雅人的建築工程達到古代世界高度水平,能對堅硬的石料進行雕鏤加工。建築以布局嚴謹、結構宏偉著稱,其金字塔式台廟內以廢棄物和土堆成,外鋪石板或土坯,設有石砌梯道通往塔頂。其雕刻、彩陶、壁畫等皆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著名的博南帕克壁畫表現貴族儀仗、戰爭與凱旋等,人物形象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是世界壁畫藝術的寶藏之一。
瑪雅文明的天文、數學達到很高成就。通過長期觀測天象,已掌握日食周期和日、月、金星等運行規律,約在前古典期之末已創製出太陽曆和聖年曆兩種曆法,前者一年13個月,每月20天,全年260天;後者一年18個月,每月20天,另加5天忌日,全年365天,每4年加閏1天。每天都記兩曆日月名稱,每52年重複一周,其精確度超過同代希臘、羅馬所用曆法。數學方麵,瑪雅人使用“0”的概念比歐洲人早800餘年,計數使用二十進位製。瑪雅文明的另一獨特創造是象形文字體係,其文字以複雜的圖形組成,一般刻在石建築物如祭台、梯道、石柱等之上,刻、寫需經長期訓練。現已知字符約800餘,但除年代符號及少數人名、器物名外,多未釋讀成功。當時還用樹皮紙和鹿皮寫書,內容主要是曆史、科學和儀典,至今尚無法釋讀。
瑪雅文明的早期階段圍繞祭祀中心形成居民點,古典期形成城邦式國家,各城邦均有自己的王朝。社會的統治階級是祭司和貴族,國王世襲,掌管宗教禮儀,規定農事日期。公社的下層成員為普通的農業勞動者和各業工匠。社會最下層是奴隸,一般來自戰俘、罪犯和負債者,可以自由買賣。瑪雅諸邦在社會發展上與古代世界的初級奴隸製國家相近,但具體情況尚無詳細資料說明。
瑪雅人篤信宗教,文化生活均富於宗教色彩。他們崇拜太陽神、雨神、五穀神、死神、戰神、風神、玉米神等神□。太陽神居於諸神之上,被尊為上帝的化身。另外,行祖先崇拜,相信靈魂不滅。瑪雅國家兼管宗教事務。首都即為宗教中心。
68.美國紐約自由女神像
自由女神像
美國,自由女神像,文化遺產,1984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女神像的鋼鐵骨架由設計巴黎鐵塔的埃菲爾設計,雕像由法國雕刻家維雷勃杜克設計,並在巴黎完成。法國政府將這一標誌自由的紀念像,作為慶祝美國獨立100周年的禮物贈給美國。自從1886年落成以來,它聳立在紐約港的入口。
自由女神像,作為美國象征,位於美國紐約市曼哈頓以西的一個小島--自由島上,她手持火炬,矗立在紐約港入口處,日夜守望著這座大都會,迎來了自19世紀末以來到美國定居的千百萬移民。1984年,它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自由女神像是法國人民贈給美國人民的禮物,是自由的象征,女神像高46米,連同底座總高約100米,是那時世界上最高的紀念性建築,其全稱為"自由女神銅像國家紀念碑",正式名稱是"照耀世界的自由女神",整座銅像以120噸的鋼鐵為骨架,80噸銅片為外皮,以30萬隻柳釘裝配固定在支架上,總重量達225噸,銅像內部的鋼鐵支架是由建築師維雷勃杜克和以建造巴黎埃菲爾鐵塔聞名於世界的法國工程師埃菲爾設計製作的。
女神雙唇緊閉,戴光芒四射的冠冕,身著羅馬式寬鬆長袍,右手高擎象征自由的幾米長的火炬,左手緊握一銅板,上麵用羅馬數字刻著《美國獨立宣言》發表的日期--公元1776年7月4日,腳上散落著已斷裂的鎖鏈,右腳跟抬起作行進狀,整體為掙脫枷鎖、挺身前行的反抗者形象,女神氣宇軒昂、神態剛毅,給人以凜然不可侵犯之感。而其端莊豐盈的體態又似一位古希臘美女,使人感到親切而自然。當夜暮降臨時,神像基座的燈光向上照射,將女神映照得宛若一座淡青色的玉雕。而從女神冠冕的窗孔中射出的燈光,又好像在女神頭上綴了一串閃著金黃色的亮光,給熱鬧而喧囂的大都會平添了一處頗為壯觀的夜景。創造這一藝術傑作的是法國雕塑家巴特爾迪,女神的形象源於他在17歲時親眼目睹的激動人心的一幕:1851年,路易·波拿巴發動了推翻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的政變。一天,一群共和國黨人在街頭築起防禦公事,與政變者展開巷戰。暮色時分,一位忠於共和政權的年輕姑娘,手持燃燒的火炬,躍過障礙物,高呼"前進"的口號向敵人衝去,不幸中彈犧牲。從此,這位高擎火炬的勇敢姑娘就成了雕塑家心中追求自由的象征,另外,女神像的形體以巴特爾迪後來的妻子為原型創作,麵容則取自他的母親。
1869年,巴特爾完成了自由女神像的草圖設計。1874年造像工程開工,到1884年完全造竣,前後曆時十年,雕像僅食指就有2.5米長,1米寬,指甲則有75厘米厚。
1884年7月6日,自由女神像正式贈送給美國。8月5日,神像底座奠基工程開始,基座高約27米,由花崗石混凝土製成。基座下麵是打入弗特伍德古堡中心部位6米深處的混凝土巨柱。該古堡是一座軍用炮台,呈八角星狀,於1808-1811年為加強紐約港的防衛而建,1840年翻新。1885年6月,整個塑像被分成200多塊裝箱,用拖輪從法國裏昂運到了紐約。1886年10月中旬,75名工人在腳手架上將30隻鉚釘和約100塊零件,組合一處。28日,美國總統克利夫蘭親自主持了萬人參加的自由女神像的揭幕典禮。1916年,威爾遜總統為女神像安裝了晝夜不滅的照明係統並主持了竣工儀式。1942年美國政府做出決定,將自由女神像列為美國國家級文物。
一個多世紀以來,聳立在自由島上的自由女神銅像已成為美利堅民族和美法人民友誼的象征,永遠表達著美國人民爭取民主、向往自由的崇高理想。
自由女神像內部中空,可搭電梯直達神像頭部。且有一道通向神像手臂的樓梯。雙向螺旋樓梯共171級。此外,還有新設的移民博物館。皇冠上有望台,皇冠上的7個角標是自由越過7大海向7個大陸放射。
由女神像基石上銘刻的猶太女詩人愛瑪·拉紮露絲的十四行詩《新巨人》中的詩句:
歡迎你、
那些疲乏了的和貧困的,
擠在一起渴望自由呼吸的大眾,
那熙熙攘攘的被遺棄了的,
可憐的人們。
把這些無家可歸的
飽受顛沛的人們
一起交給我。
我高舉起自由的燈火!
69.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
悉尼歌劇院
悉尼歌劇院不僅是悉尼藝術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靈魂,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每天絡繹不絕前往參觀拍照,清晨、黃昏或星空,不論徒步緩行或出海遨遊,悉尼歌劇院隨時為遊客展現不同多樣的迷人風采。
悉尼歌劇院的外型猶如即將乘風出海的白色風帆,與周圍景色相映成趣。悉尼歌劇院是從50年代開始構思興建,1955年起公開搜集世界各地的設計作品,至1956年共有32個國家233個作品參選,後來丹麥建築師JornUtzon的設計屏雀中選,共耗時16年、斥資1200萬澳幣完成建造,為了籌措經費,除了募集基金外,澳洲政府還曾於1959年發行悉尼歌劇院彩券。
在建造過程中,因為改組後的澳洲新政府與JornUtzon失和,使得這位建築師憤而於1966年離開澳洲,從此再未踏上澳洲土地,連自己的經典之作都無法親眼目睹。之後的工作由澳洲建築師群合力完成,包括PeterHall、LionelTodd與DavidLittlemore等三位,悉尼歌劇院最後在公元1973年10月20日正式開幕。
悉尼歌劇院整個建築占地1.84公頃,長183米,寬118米,高67米,相當於20層樓的高度。
悉尼歌劇院另一項傳奇是他的第一場演出。當然,正式的首演貴客盈門,開幕式(1973年10月)更邀請了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親臨現場,但也有人認為悉尼歌劇院的第一場演出是1960年由PAULROBESON為工作者獻唱的那次。這位黑人歌手當時爬上了還在興建中的鷹架引吭高歌。巧的是,他的生日與丹麥建築師JornUtzon竟然是同一天。
一切都太巧了。但關於悉尼歌劇院的種種幕後故事還不隻這些。由於興建過程中的風風雨雨實在太肥皂了,有克服不了的技術難關、有拂袖而去的建築師,還有差點讓政府破產的超高工程費以及一隻在首演彩排時跑來插花的臨時演員─負子鼠(Posum),後來有人將這些寫成了一出歌劇,名字是:世界第八奇景(EighthWonder)。
每年在悉尼歌劇院舉行的表演大約3000場,約二百萬觀眾前往共襄盛舉,是全界最大的表演藝術中心之一。歌劇院白色屋頂是由一百多萬片瑞典陶瓦鋪成,並經過特殊處理,因此不怕海風的侵襲,屋頂下方就是悉尼歌劇院的兩大表演場所─音樂廳(ConcertHall)和歌劇院(OperaTheater)。
音樂廳是悉尼歌劇院最大的廳堂,共可容納2679名觀眾,通常用於舉辦交響樂、室內樂、歌劇、舞蹈、合唱、流行樂、爵士樂等多種表演。此音樂廳最特別之處,就是位於音樂廳正前方,由澳洲藝術家RonaldSharp所設計建造的大管風琴(GrandOrgan),號稱是全世界最大的機械木連杆風琴,由10,500個風管組成,此外,整個音樂廳建材使用均為澳洲木材,忠實呈現澳洲自有的風格。
歌劇院較音樂廳為小,擁有1547個座位,主要用於歌劇、芭蕾舞和舞蹈表演;另外悉尼歌劇院還有一個小型戲劇廳(DramaTheater)和劇場(Playhouse),分別可容納544與398名觀眾,通常用於戲劇、舞蹈、或講座和會議的舉行。另一個BroadwalkStudio在重新整修後,即將於1999年重新啟用,適於音樂和實驗劇場使用。
欲在悉尼歌劇院欣賞表演者,最好先向悉尼歌劇院索取節目表並預先訂位。
作為澳大利亞曆史最悠久和最大的城市,悉尼正在成為澳大利亞迅速發展變化的中心,它將為奧運會提供一切,也將向世人展示它的完美。
70.埃菲爾鐵塔
埃菲爾鐵塔
1875年,法國第三共和國建立以後,決定為隆重紀念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100周年,於1889年在巴黎舉辦一次轟動世界的國際博覽會。其中一個重要的項目,就是要在巴黎建造一座千尺高塔。為此,一下子送來了700個建築方案,經部長洛克盧瓦和其他官員的會審,選出了其中18個方案進行嚴格複審,最後僅確定了一個可行方案,就是建築工程師居斯塔夫-埃菲爾的設計方案。
鐵塔於1887年1月26日破土動工了,但卻遭到當時一些文化藝術界名流的反對。鐵塔工地附近的居民也被嚇壞了,有人居然還跑到法院對埃菲爾進行起訴。
埃菲爾力排眾議,始終堅定自己的信念,他精打細算,一絲不苟,盡量杜絕一絲一毫的偏差。他在勒瓦盧瓦工地上搭起的巨大“積木”,精確度幾乎高達1/10毫米。1888年春天,4根傾斜的塔柱開始合攏,第一塊板安上去時,每個孔洞都相當精確以至鉚接時都不用銼一下。鐵塔的安裝工作於18年4月5日徹底竣工,全部工程僅費時21個半月,耗資7799401法郎(埃菲爾原預算為800萬法郎)。
建成後的鐵塔高320米,分三層,共1711階台階,分別在離地麵57米、115米和276米處建有平台。據說,該塔共用鋼鐵7000噸,12000個金屬部件,由250隻鉚釘連結起來。
1889年5月15日11點50分,埃菲爾為國際博覽會開幕式剪彩是他親手將法蘭西的國旗第一次升到了300多米的高空。為了銘記這位鋼鐵建築之父,人們將鐵塔命名為“埃菲爾鐵塔”,。並在塔下為他塑了一座半身銅像。從那以後直到今天,參觀鐵塔的各國遊客絡繹不絕,估計總數已達1.9億多,其中有近8000萬人次登上了鐵塔。
從1889年到現在,已經100多年了,在這100多年的風風雨雨中,埃菲爾鐵塔目睹了多少喜怒哀樂,悲歡離合:1892年,巴黎的一位麵包師腳踩高蹺,成功地邁過了363級台階,到達了鐵塔的第一層平台。1912年,有一“鳥人”用自製的翅膀從塔上飛下來,折斷了雙腿。1923年,一位體育專欄作家騎著自行車從塔上駛了下來。1945年,竟有人駕著飛機成功地從鐵塔的腳柱下穿過。此後,有騎獨輪腳踏車駛下鐵塔的;有似登山運動員攀登鐵塔的,五花八門,各顯其能。但最為大喜大悲的例子是,1965年,一位西班牙遊人在歡樂之中忘乎所以,竟將妻子從塔上扔入空中。此外,從1898年第一次有人在這裏自殺開始,至今已有大約400多人從塔上縱身躍下或是上吊身亡。更為離奇的是,竟有騙子兩次企圖將鐵塔當廢鐵出售……真是世界之大,無奇不有!
除這些奇聞軼事外,埃菲爾鐵塔的實際效益也是令人歎為觀至的:鐵塔第一層,設有酒吧和餐館,遊人可隨時進餐、休息。第二層和第三層設有休息室、了望台、小賣部,供遊客觀賞風景、選購工藝品、紀念品等。鐵塔上還設有小郵箱,專供遊人即時向親友寄送明信片或傳遞登塔感受之用。據說,鐵塔建成後的第一年,參觀人數即近200萬,僅門票收入便為全部建築費用的3/4。由此可以想見鐵塔的經濟效益是何等可觀。
從另一角度來說,埃菲爾鐵塔建成後,既是法國廣播電台的中心,又是氣象台和電視發射台。戰爭期間她還曾經作為電話監聽台,截獲過德國軍隊的重要情報,為反法西斯戰爭做出過貢獻。今天,埃菲爾鐵塔已成為法國和巴黎的標誌。
71.威尼斯
威尼斯
威尼斯“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興”,享有“水城”“水上都市”“百島城”等美稱。威尼斯(Venice)公元452年興建。八世紀為亞得裏亞海貿易中心。十世紀曾經建立城市共和國,中世紀為地中海最繁榮的貿易中心之一。新航路開通後,因歐洲商業中心漸移至大西洋沿岸而衰落。1866年並入意大利王國。工商業發達,有 煉鋁、化學、煉焦、化肥、煉油、鋼鐵等工業。以生產珠寶玉石工藝品、玻璃器皿、花皮革製品、花邊、刺繡等著稱。陸上的馬爾蓋拉港是重要油港和客運港。馳名的旅遊中心,年有3百萬遊客。古老的聖馬可廣場是城市活動中心,廣場周圍聳立著大教堂、鍾樓等拜占庭和文藝複興時期的建築物。離岸2公裏處的線狀沙洲-利多(Lido)是歐洲最著名的海濱浴場。
威尼斯是一座美麗的水上城市,它建築在最不可能建造城市的地方——水上,威尼斯的風情總離不開“水”,蜿蜒的水巷,流動的清波,她就好像一個漂浮在碧波上浪漫的夢,詩情畫意久久揮之不去。這個城市,有一度曾握有全歐最強大的人力、物力和權勢。威尼斯的曆史相傳開始於公元453年;當時威尼斯地方的農民和漁民為逃避酷嗜刀兵的遊牧民族,轉而避往亞德裏亞海中的這個小島。威尼斯外形恰似海豚,城市麵積 不到7.8平方公裏,卻由118個小島組成,177條運河蛛網一樣密布其間,這些小島和運河由大約401座各式各樣的橋梁綴接相連。整個城市隻靠一條長堤與意大利大陸半島連接。威尼斯還是個繁華的小鎮,那裏的人生活情況很好。
72.阿爾卑斯山脈
阿爾卑斯山脈
阿爾卑斯山脈是歐洲最高大、最雄偉的山脈。它西起法國東南部的尼斯,經瑞士、德國南部、意大利北部,東到維也納盆地,呈弧形貫穿了法國、瑞士、德國、意大利、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六個國家,綿延1200公裏。山勢高峻,平均海拔約達到3000米左右。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00多座,聳立於法國和意大利之間的主峰勃朗峰,海拔4807米,因峰頂終年積雪而得名,是歐洲第一高峰。它位於歐洲中南部,是一條不甚連貫的山係中的一小段,該山係自北非阿特拉斯延伸,穿過南歐和南亞,直到喜馬拉雅山脈。阿爾卑斯山脈從亞熱帶地中海海岸法國的尼斯附近向北延伸至日內瓦湖,然後再向東-東北伸展至多瑙河上的維也納。阿爾卑斯山脈遍及下列6個國家的部分地區∶法國、意大利、瑞士、德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僅有瑞士和奧地利可算作是真正的阿爾卑斯型國家。阿爾卑斯山脈長約1,200公裏(750哩),最寬處201公裏(125哩)以上,是西歐自然地理區域中最顯要的景觀。
阿爾卑斯山除了主山係外,還有四條支脈伸向中南歐各地:向西一條伸進伊比利亞半島,稱為比利牛斯山脈;向南一條為亞平寧山脈,它構成了亞平寧半島的主脊;東南一條稱迪納拉山脈,它縱貫整個巴爾幹半島的西側,並伸入地中海,經克裏特島和塞浦路斯島直抵小亞細亞半島;東北一條稱喀爾巴阡山脈,它在東歐平原的南側一連拐了兩個大彎然後自保加利亞直臨黑海之濱。大約1.5億年以前,現在的阿爾卑斯山區還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隨後陸地逐漸隆起,形成了高大的阿爾卑斯山脈。整個山區的地殼至今還不穩定,地震頻繁。近百萬年以來,歐洲經曆了幾次大冰期,阿爾卑斯山區形成了很典型的冰川地形,許多山峰岩石嶙峋,角峰尖銳,山區還有很多深邃的冰川槽穀和冰磧湖。直到現在,阿爾卑斯山脈中還有1000多條現代冰川,總麵積達3600平方公裏,比歐洲國家盧森堡還要大。
阿爾卑斯山脈的植物呈帶狀分布。山地南坡,海拔800米以下屬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800~1800米為溫帶森林帶,其下部為以山毛櫸和冷杉為主的混交林帶,上部為由雲杉、冷杉、雪鬆等組成的針葉林;1800~2300米處,為森林上限;以上為高山草甸;再上則為裸露的岩石和終年積雪的山峰。夏天,這裏氣候涼爽,是個避暑的好地方;冬天,這裏又成了滑雪、觀賞雪景的理想場所。
在阿爾卑斯山區,因為四周有高山保護,越深的山穀越幹燥,越高的山峰則有較多雨量。降雪量也是各地區不同。海拔700米的地區,有雪的日子每年約3個月;1800米地區,有雪的日子可達半年;2500米地區,有雪的日子可達10個月,2800米以上地區,則終年積雪。在冬天,阿爾卑斯山區經常陽光普照,而中部地方則相反,陰霾密布。故此冬天是旅遊阿爾卑斯山的最佳季節。
73.普羅旺斯
普羅旺斯
普羅旺斯從誕生之日起,就謹慎地保守著她的普羅旺斯-薰衣草(20張)秘密,直到英國人彼得·梅爾的到來,普羅旺斯許久以來獨特生活風格的麵紗才漸漸揭開。在梅爾的筆下“普羅旺斯”已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地域名稱,更代表了一種簡單無憂、輕鬆慵懶的生活方式,一種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的閑適意境。如果旅行是為了擺脫生活的桎梏,普羅旺斯會讓你忘掉一切。整個普羅旺斯地區因極富變化而擁有不同尋常的魅力——天氣陰晴不定,暖風和煦,海風狂野,地勢跌宕起伏,平原廣闊,峰嶺險峻,寂寞的峽穀,蒼涼的古堡,蜿蜒的山脈和活潑的都會,全都在這片法國的大地上演繹萬種風情。7~8月間的熏衣草迎風綻放,濃豔的色彩裝飾翠綠的山穀,微微辛辣的香味混合著被曬焦的青草芬芳,交織成法國南部最令人難忘的氣息。
最初的普羅旺斯北起阿爾卑斯山,南到比利牛斯山脈,包括法國的整個南部區域。羅馬帝國時期,普羅旺斯就被列為其所屬的省份。隨著古羅馬的衰敗,普羅旺斯又被其他勢力所控製。法蘭克、撒拉遜人、封建領主,還曾被法蘭西帝國與羅馬教皇瓜分。 基於此因素,曆史上普羅旺斯的範圍界限變化很大。 18世紀末大革命時期,法國被分成5個不同的行政省份,普羅旺斯是其中之一。到了20世紀60年代,行政省份又被重新組合劃分成22個大區,於是有了現在的普羅旺斯-阿爾卑斯大區。盡管世紀的動蕩給普羅旺斯留下了一個混淆的疆界概念,但也賦予普羅旺斯一段多姿多彩的過去,隨著歲月的流逝,普羅旺斯也將古今風尚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在小城奧郎日,可以坐在羅馬時代的圓形露天劇場看戲;在另一個小城阿爾,你可以坐在的咖啡廳裏消磨一個下午,那令人沉醉的景致,與一個世紀前梵高所畫的畫幾乎沒有差別。不過,那些美麗如畫的小山村,也時刻提醒人們憶起從前的血腥曆史。萊斯德克斯、格底斯坐落在普羅旺斯中北部險峻的山區,中世紀時代封建領主的紛爭,令整個法國南部陷入戰亂之中。為安全起見,這一帶山村結構緊密,修建在陡峭的懸崖邊,仿佛要與危險世界永世隔離。在過去的幾個世紀裏,他們的隔離是成功的。
南普羅旺斯的古老小城阿爾,以熱烈明亮的地中海陽光和時尚的藝術風格聞名。看過《梵高傳》的人大概都會記得傑出的畫家曾在這裏創作、生活過。這裏的街道、房屋、酒吧,到處充滿了濃厚的藝術氣息。古羅馬的建築(阿爾人是古羅馬人的後裔)、藝術家的作品、生活在現代文明社會的人,在這裏和諧相處,寧靜美好。這裏每年7月,還會舉辦一個很時髦的國際攝影節,在石頭古巷和小廣場上,展覽當今締造潮流的大攝影師的作品和風流人物事跡。
我們不要忘了,有一種植物,它的花朵是單一的紫色;有一個地區,因盛產這種紫色花朵而聞名世界。這種植物名叫薰衣草,這個地區就是法國的普羅旺斯。普羅旺斯溫和的氣候大度地接納著大量的外來水果和蔬菜在本地的繁衍。在眾多的外來植物之中,薰衣草一直穩坐當地植物界皇後的寶座。這種來自古波斯地區的植物以其優雅的淡香而享有盛譽。隨著時間的改變,這種來自中東地區的淡紫色小花現如今已成了法國普羅旺斯地區的一個重要標誌。它用它那極有特點的藍紫色和淡雅的幽香點綴著普羅旺斯的田野與道路,庭院與居室。提到法國的普羅旺斯地區,可能在現今摩登浪漫的中國人的腦海裏第一個出現的會是代表甜美愛情的薰衣草。其實不止是在普羅旺斯,走在法國許多城市的有綠化帶的道路上,人們總能看到紫色的薰衣草在風中搖曳。普羅旺斯風中的香氣不是隻能用紫色薰衣草來概括的,因為這裏有那麼多能使嗅覺快樂的東西,就算不可能全部了解普羅旺斯的香,人們也很有必要前去普羅旺斯親身去體味幾種這裏特別的味道。在普羅旺斯的城市間穿梭特別是在馬賽閑逛的時候,人們會很快的認識一種當地的特產:馬賽肥皂。這種非常出名的肥皂可以說是這個馬賽城的特產(公元前六世紀,一群來自古希臘福賽地區的水手登陸馬賽,從此馬賽開始建城。馬賽城內現在還留存有一些同遠在愛琴海岸的福賽古城相同的建築風格與習俗。因此馬賽也被人稱為 “福賽城”)。現如今,這裏隻保留著很少的馬賽肥皂的生產量並且堅持手工製造。製造一塊傳統的馬賽肥皂需要至少三個星期的準備時間,主要的生產原材料是植物油。可以說馬賽肥皂是普羅旺斯人對芳香熱愛的一個見證。
傳說從前有一名美麗少女居住在普羅旺斯。一天,她獨自一人在山穀中采摘薰衣草,一個受傷的青年前來問路。俊朗的青年打動了少女心扉,兩人一見鍾情。少女帶青年回家養傷,傷愈之時,兩人已難舍難分。青年要回故鄉,臨行前的清晨,少女按照村中老奶奶的囑咐,將一束剛開花的薰衣草拋向青年。突然,一股紫色煙霧升起,青年消失不見,山穀中回響起他的低吟,不久後,少女也不見蹤影。有人說,她循著花香尋找青年去了。從此,薰衣草成為“等待愛情”的代名詞,普羅旺斯也被視作“浪漫之鄉”,引來大批“朝聖者”。有人說,普羅旺斯的地勢與氣候養育了薰衣草,令其揚名世界。還有人說,薰衣草是普羅旺斯的靈魂,讓它具有了別樣的生命。其實,普羅旺斯與薰衣草早已成為一體,共同造就著紫色的浪漫夢。
74.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
具有800多年曆史的麗江古城,座落在麗江壩子中部,麵積約3.8平方公裏,始建於南宋末年。是元代麗江路宣撫司,明代麗江軍民府和清代麗江府駐地。與同為第二批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閬中、山西平遙、安徽歙縣並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麗江古城位於中國西南部雲南省的麗江市,麗江古城又名大研鎮,坐落在麗江壩中部,與同為第二批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閬中、山西平遙、安徽歙縣並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它是中國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沒有城牆的古城,據說是因為麗江世襲統治者姓木,築城勢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麗江古城的納西名稱叫“鞏本知”,“鞏本”為倉廩,“知”即集市,可知麗江古城曾是倉廩集散之地。麗江古城始建於宋末元初(公元13世紀後期)。古城地處雲貴高原,海拔2400餘米,全城麵積達3.8平方公裏,自古就是遠近聞名的集市和重鎮。古城現有居民6200多戶,25000餘人。其中,納西族占總人口絕大多數,有30%的居民仍在從事以銅銀器製作、皮毛皮革、紡織、釀造業為主的傳統手工業和商業活動。
麗江古城選址獨特,布局上充分利用山川地形及周圍自然環境,北依象山、金虹山,西忱猴子山,東麵和南麵與開闊坪壩自然相連,既避開了西北寒風,又朝向東南光源,坐靠西北。發源於城北象山腳下的玉泉河水分三股入城後,又分成無數支流,穿街繞巷,流布全城,形成了“家家門前繞水流,戶戶屋後垂楊柳”的詩畫圖。街道不拘於工整而自由分布,主街傍水,小巷臨渠,300多座古石橋與河水、綠樹、古巷、古屋相依相映,極具高原水鄉古樹、小橋、流水、人家的美學意韻,被譽為“東主威尼斯”。
麗江古城民居是中國民居中具有鮮明特色和風格的類型之一。
麗江古城民居在布局、結構和造型方麵按自身的具體條件和傳統生活習慣,有機結合了中原古建築以及白族、藏族民居的優秀傳統,井在房屋抗震、遮陽、防雨、通風、裝飾等方麵進行了大膽創新發展,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其鮮明之處就在於無一統的構成機體,明顯顯示出依山傍水、窮中出智、拙中藏巧、自然質樸的創造性,在相當長的時間和特定的區域裏對納西民族的發展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白沙民居建築群位於麗江古城以北8公裏處,這裏曾是宋元時期(公元10~14世紀)麗江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築群分布在一條南北走向的主軸上,中心為一梯形廣場,一股泉水由北麵引入廣場,四條巷道從廣場通向四方,極具特色。白沙民居建築群的形成和發展為後來麗江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礎。麗江民居是研究中國建築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遺產。
麗江古城是自然美與人工美,藝術與適用經濟的有機統一體 。
聞名於世的麗江壁畫,分布在古城及周圍15座寺廟內,這些明清壁畫,具有多種宗教及各教派內容融合並存的突出特點。遺存於麗江白沙村大寶積宮的大型壁畫《無量壽如來會》,把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道教的百尊神佛像繪在一起,反映了納西族宗教文化的特點。
麗江一帶迄今流傳著一種圖畫象形文字“東巴文”。這種納西族先民用來記錄東巴教經文的獨特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活著的圖畫象形文。如今分別收藏在中國以及歐美一些國家圖書館、博物館中的20000多卷東巴經古籍,記錄著納西族千百年輝煌的曆史文化。其中稱作《磋模》的東巴舞譜,包括數十種古樂舞的舞蹈藝術中,是極為罕見的珍貴文獻。被譽為古代納西族“百科全書”的東巴經,對研究納西族的曆史、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麗江古城是古城風貌整體保存完好的典範,依托三山而建的古城,與大自然產生了有機的統一。古城瓦屋,鱗次櫛比,四周蒼翠的青山,把緊連成片的古城緊緊環抱。城中民居樸實生動的造型、精美雅致的裝飾是納西族文化與技術的結晶。古城所包涵的藝術來源於納西人民對生活的深刻理解,體現人民群眾的聰明智慧,是地方民族文化技術交流融彙的產物,是中華民族寶貴建築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麗江古城包容著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集中體現納西民族的興旺與發展,是研究人類文化發展的重要史料。
山川流水環抱中的麗江縣城,相傳因形似一方大硯而得名“大研鎮”。探尋它的過去,人們發現這片曾被遺忘的“古納西王國”,遠古以來已有人類生息繁衍。今日的主人納西民族,則是古代南遷羌人的後裔。在千百年的悠長歲月裏,他們辛勤勞作,築起自己美好的家園。麗江納西人曆來重教尚文,許多人擅長詩琴書畫。在古城多彩的節慶活動中,除了通宵達旦的民族歌舞和鄉土戲曲,業餘演奏的“納西古樂”最為著名。其中,《白沙細樂》為集歌、舞、樂為一體的大型古典音樂套曲,被譽為“活的音樂化石”;另一部麗江《洞經音樂》則源自古老的道教音樂,它保留著許多早已失傳的中原辭曲音韻。麗江納西古樂曾應邀赴歐洲多國演出,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和讚譽。由於樂隊成員多是來自民間年逾古稀的老人,因此又有“納西壽星樂團”的美譽。
麗江古城的繁榮已有800多年的曆史,它己逐漸成為滇西北經濟文化中心,為民族文化 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聚居在這裏的納西族與其他少數民族一道創造了光輝燦爛的 民族文化。不論是古城的街道、廣場牌坊、水係、橋梁還是民居裝飾、庭院小品、檻聯匾額、碑刻條石,無不滲透納西人的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無不充分體現地方民族宗教、美學、文學等多方麵的文化內涵、意境和神韻,展現曆史文化的深厚和豐富內容。尤其是具有豐富內涵的東巴文化、白沙壁畫等傳統文化藝術更是為人類文明史留下了燦爛的篇章。
雲南省的古城麗江把經濟和戰略重地與崎嶇的地勢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實、完美地保存和再現了古樸的風貌。古城的建築曆經無數朝代的洗禮,飽經滄桑,它融彙了各個民族的文化特色而聲名遠揚。麗江還擁有古老的供水係統,這一係統縱橫交錯、精巧獨特,至今仍在有效地發揮著作用。
75.奇琴伊察瑪雅城邦遺址
古瑪雅城市遺址位於墨西哥尤卡坦州南部。南北長3公裏,東西寬2公裏,有建築物數百座,是古瑪雅文化和托爾特克文化的遺址。“奇琴”意為“井口”,天然井為建城的基礎。現有公路把它分為兩半。南側老奇琴伊察建於公元七至十世紀,具瑪雅文化特色,有金字塔神廟、柱廳殿堂、球場、市場和天文觀象台,以石雕刻裝飾為主;北側新奇琴伊察為灰色建築物,具托爾特克文化特色,有庫庫爾坎金字塔、勇士廟等,以樸素的線條裝飾和羽蛇神灰泥雕刻為主。
帕倫克是反映瑪雅建築藝術的一處遺址。它坐落在墨西哥恰帕斯州境內崇山峻嶺間的一塊坡地上,反映瑪雅人當年建城定居多選擇倉林山嶺的特點。據在這裏發現的刻有紀年的瑪雅碑證明,這座城市的曆史可追溯到公元六四二年。
帕倫克的建築群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建在金字塔上的“銘文神廟”。金字塔為正方形,共十層,向上逐層縮小,最低一層有梯階九級,其餘有梯階七級,共七十二級。“銘文神廟”就建築在金字塔頂平台上。平頂,有五個門,走廊上有壁畫、浮雕,廟的四壁都是雕刻的碑文。可惜,現在還未破譯這些瑪雅象形文字,至今無人知曉這些碑文的真正含義。這裏的建築物幾乎都是平頂或有平台。金字塔的台階象征通往宇宙的階梯,這是瑪雅建築的典型特征。
墨西哥的金字塔與埃及的金字塔雖然形狀相似,但有所不同,現已發現的墨西哥金字塔絕大多數都是供古代印第安人各部落祭祀神明的祭壇,而不是陵墓。然而帕倫克的金字塔卻是一個列外。它是公元前七世紀時帕倫克統治者巴卡爾的陵墓。據說這座金字塔是巴卡爾出生後不久就開始建造的,曆時幾十年,全部用巨石建造,在巴卡爾76歲去世時才建成。因而人們對此頗為興趣怏然。進入這座墓室,必須拾級登上金字塔,進入銘文神廟,然後沿著螺旋形的石台階才能下到墓室。據考古學家分析,這座陵墓可能還有正門,但因金字塔是巨石砌成,發掘時不想損壞金字塔而放棄了尋找。墓室的平麵頂作假拱,全用石條砌成,高七米,長九米,最寬處為四米。墓室後壁正中鑿一龕,內有一浮雕武士像,左右兩壁各有浮雕武士像三尊,墓室前端的中央置有一石棺,高約1.1米,長約2.8米,寬約2米,棺內壁四麵均有浮雕紋。棺蓋厚達27厘米,重達5噸。棺蓋麵及四周亦滿雕花紋。在石棺內中央向下鑿一石穴,它的前端為橢圓形,穴內塗滿紅色。巴卡爾仰臥在石穴內,頭戴綠玉石麵具,頸、胸、手、腕、足等處分別佩有玉製的項鏈、串珠、指環和小球。左足側前,置綠玉太陽神偶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