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次曆史性飛躍的理論思考(1)(1 / 3)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運用和發展,經曆了一個曲折而長期的曆史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馬克思主義不斷汲取中華民族文化精華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實踐經驗,形成了不斷發展的中國馬克思主義,推動著理論的與時俱進。迄今為止,這一過程產生了兩次曆史性飛躍,形成了兩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這兩大理論成果,在推進中華民族實現偉大複興的征程中發揮了思想指導和理論引領作用。從理論發展自身來看,積累了理論創新發展的豐富經驗。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次曆史性飛躍

在一般意義上,所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一方麵是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指導實踐的過程;另一方麵又是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深化對理論的認識並豐富和發展理論的過程,這一過程,也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形成發展過程。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曆史進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為一個命題正式提出,是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1938年10月,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做了《抗日民族戰爭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展的新階段》的政治報告,報告提到:“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並亟須解決的問題。”這裏,毛澤東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命題,盡管中間有一個副詞“的”,但已經是非常明確地表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命題了。雖然,毛澤東將“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說法一度改為“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但是還原曆史,無疑是毛澤東在這裏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這裏需要多說幾句的是,同樣是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張聞天在《關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與黨的組織問題》的組織報告中,明確提出了“馬列主義中國化”的命題,張聞天在報告中提到:“要認真的使馬列主義中國化,使它為中國最廣大的人民所接受。”這裏的馬列主義中國化,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含義。但由於毛澤東的政治報告時間在先,張聞天的組織報告時間在後,所以,在黨的曆史上,毛澤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提出的第一人。

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是中國共產黨在理論上走向成熟的重要標誌。毋庸置疑,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這一意義上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可以說,從中國共產黨成立時起,就開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程。但是年輕的中國共產黨在如何將這一理論應用實際的過程中走了許多彎路,其中重要教訓是曾經普遍存在的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指示和蘇聯經驗神聖化的傾向。這種傾向表明,黨在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改造中國社會理論武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既不善於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也缺乏一種理論上的自覺。而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列主義中國化,則表明中國共產黨開始真正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特別是從中國國情出發來運用馬克思主義,並形成自己的理論認識和理論歸納。誠如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所講的那樣,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隻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

正是由於有了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理論自覺的推動,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才不斷豐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實踐也不斷由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最終獲得了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奠定了國家走向繁榮富強的政治基礎。時至今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波瀾壯闊的曆程產生了兩次曆史性飛躍,形成了兩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

實際上,早在黨的十三大報告中,就有馬克思主義與我國實踐相結合的兩次曆史性飛躍的提法。黨的十三大報告提出:“馬克思主義與我國實踐的結合,經曆了六十多年。在這個過程中,有兩次曆史性飛躍。第一次飛躍,發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經過反複探索,在總結成功和失敗經驗的基礎上,找到了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勝利。第二次飛躍,發生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共產黨人在總結新中國成立三十多年來正反兩方麵經驗的基礎上,在研究國際經驗和世界形勢的基礎上,開始找到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開辟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階段。”很顯然,這是從實踐意義上講馬克思主義的飛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