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若考100分我就給你買禮物。
(2)一定要進前五名。
(3)你和那個孩子什麼關係?
(4)早知道這樣,當初就不生你了。
(5)等你爸回來收拾你。
(6)誰稀罕。
(7)你怎麼不明白我的苦心呢?
(8)不要領朋友到家裏。
(9)當個小組長有什麼值得驕傲的。
(10)當幹部影響學習。
(11)小孩子有什麼隱私。
(12)別問這些不要臉的事情。
(13)那個人真不是東西。
(14)馬上把電視關起來,馬上。
(15)別亂告狀。
(16)你怎麼這麼難纏?
(17)你的眼睛真小。
(18)不要把東西借給別人。
(19)去模仿明星吧。
家庭教育是人文教育的根本,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孩子,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的所謂的高素質的父母,高素質僅僅是外在的,並不代表內心。隻有心態極佳的父母,才堪談身教勝於言傳。孩子是家長的一麵鏡子,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是最高明的教育,不過身教勝於言傳並不是忽視言傳。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心態的外在表現,家長的心態好,教育孩子不是問題,所以教育孩子先要教育自己,不斷提高自己的心態,家庭教育才不至於落於空談。
(四)忠言逆耳不利行 (1)
——都是“不好意思”出了錯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這句賢文是說良藥多數是帶苦味的,但卻有利於治病;而教人從善的語言多數是不太動聽的,但有利於人們改正缺點。這句賢文旨在教育人們要勇於接受批評。但現代生活中,逆耳忠言不利“行”,逆耳忠言不願意說,逆耳忠言不願意接受,因為不好意思不敢不想去批評人,所以為了打開工作的局麵,為了維持更好的人際關係,得學會把握批評的尺度,掌握批評的方法。
1. 以批評為鏡可以明得失:兼聽則明
鏡子這東西,差不多家家有,天天用。人們梳洗打扮,總要對著它調查研究一番。鏡子,也可以算是一種認識工具吧。人的眼睛,能看到別人,看到周圍的事物,唯獨不能看到自己的真實麵容。鏡子的功用,就在於幫助人克服眼睛的生理局限,如實地瞧見自己。正因為鏡子能幫助我們認識自己,人們乃推而廣之,把借他人、他事、他見以正己的方法,也喻為“照鏡子”。這種加引號的“照鏡子”,可要比日常生活中照鏡子難得多了。唯其難,就有人會“照”,有人不會“照”。
我國古代,有不少會“照鏡子”的人。戰國時齊國宰相鄒忌便是一個。鄒忌從鏡子裏發現,自己實際上並沒有徐公漂亮,而他的老婆和客人說他多麼漂亮,不過是阿諛奉承。由此他聯想到:在日常生活中不照鏡子,對自己的尊容心中無數,尚且有被欺騙的可能,倘若在處理國家大事時也不知道經常照照“鏡子”,那所受的蒙蔽就嚴重了!他向齊威王報告了自己的體驗。齊威王聽了很讚賞,接受了他的建議,實行鼓勵臣民批評朝政的政策,並正確地對待這些批評,使國家很快強盛了起來。
另一個例子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曾把魏征批評他的一篇奏章寫在屏風上,當做“鏡子”,隨時對照。他總結自己“照鏡子”的體會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迫於人認識的局限性,很容易使人陷入盲目中,缺乏自覺性。而“以人為鏡”“以古為鏡”,學會在人們的各種批評、意見中認識自己,學會在認識別人,認識社會,認識曆史,認識世界中認識自己,這就叫做會“照鏡子”。而凡會“照鏡子”的人,總是比較聰明一些,能幹一些。
“鏡子”雖好,卻有些人不會“照”。比如,怕看到自己的醜陋之處,有傷“麵子”,不敢“照”;自己臉上有疤,卻怪“鏡子”反映得不準確,不願“照”;還有那自以為是“天下第一美人”的,則不屑於“照”;甚至有因醜處被照,短處被揭,惱羞成怒而將“鏡子”棄之、砸之者。這幾種對待“照鏡子”的精神狀態,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嗎?
為什麼我們害怕被批評?是因為批評迫使我們要麵對自己,認清自己,重新評估自己的價值。批評就如有個人拿著鏡子在你麵前,讓你看清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