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特殊鋼的冶煉手段,確實是比較落後,這當然也是和科技方麵的投入有關,想要研究出一種合適的特殊鋼,所需要的投入是巨大的,可是國內在科研方麵的投入一項不足,尤其是在這種需要長時間,大投入的材料科學方麵,一直是我們的弱項。
而國際上的一些發達國家,也正是靠著在材料方麵來卡咱們的脖子,這才讓咱們一直在某些方麵不能突破。
在鋼材的世界,特殊鋼就是這個世界的王者,即便是在世界上經濟狀況最惡劣的時代,這種剛才也不愁銷路。
因為這種鋼材的應用實在是太重要的,很多機械製造或者是重要項目的製造研發方麵,都是需要使用特殊鋼的。
大到軍艦飛機,小到汽車軸承,都是需要特殊鋼材才能夠玩得轉的,而今後的十年時間,正是國內房地產行業和汽車行業蓬勃發展的時代。
如果想要從美國或者日本的手裏,搞到那種軍艦,潛艇,或者飛機用的特殊鋼,那可能是一場困難的,但是想要搞到一些稍微差一點的建築用特殊鋼,這一點應該不會很難。
李逸帆上輩子的時候,就曾經給一個搞鋼材進出口的老板當過保鏢,他可是深知這裏麵的貓膩。
而那個老板恰好就也是專門和日本人做外貿的,那段時間,他從那位老板的嘴裏沒少聽說過,關於這特殊鋼的門道。
日本同樣也是個製造業的大國,而且作為一個汽車出口的大國,他們每年的鐵礦石的需求量也是巨大的,可是為什麼當世界三大鐵礦業巨頭,聯手漲價的時候,人家卻能夠不受控製?
原來日本人不光是入股了澳大利亞的鐵礦業的巨頭,而更關鍵的是,人家還占據著鋼鐵行業的上遊產業鏈。
當鐵礦石漲價的時候,人家幹脆就直接從華國大規模的進口粗鋼的鋼坯,運回國之後,在進行深加工,生產特殊用途的特種鋼,然後再把這些特種鋼材一轉手在賣給咱們華國人,反正人家是兩頭不吃虧。
一方麵是狠壓這邊粗鋼的進口價格,另外一方麵還利用技術上的優勢,狠狠的控製住上有的產業鏈,出口的特殊鋼的價格,平均要比國內產的特殊鋼價格高出三分之一左右,而性能上嗎?
卻完全可以對國內生產的特殊鋼形成碾壓式的優勢,這就造成了人家的價格越貴,咱們還必須得越買的局麵,反正兩頭的好處,都讓日本人給得去了。
而三大鐵礦石巨頭,聯手控製鐵礦石的價格,進行壟斷似地漲價的時候,他們不但不著急,反而還在背後做推手,反正他們也是力拓的股東,鐵礦石漲價,他們也一樣跟著賺錢。
結果被坑的最慘的當然是華國人,而最後買單的當然也是華國的老百姓。
這也正是最讓李逸帆感覺到既是無力,又是無奈的一點,想想後世在電視上,那些臉上泛著油光的專家,成天在吵吵著大國撅起,成天在叫嚷著華國夢,可是在根本上,我們卻連最基本的建設高樓大廈特用的工型鋼,角鋼都生產不出來,還要從日本這個仇敵的手裏進口,李逸帆都不由得替那些專家感覺到羞愧。
而現在既然他手裏已經有了資本了,他就不打算讓這樣的情況在繼續下去。
未來的十年時間裏,華國的房地產行業會膨脹到什麼程度,李逸帆可是一清二楚的,在這十年代時間裏,而在這十年裏,在全國的各大城市裏,會建起不下上千座的地標性的高樓大廈,這些大廈會用到多少這樣的工型鋼和角鋼?
這可是一個巨大的市場,甚至是一個價值上千億的市場,如果不在這個時候提前布局的話,那麼今後十年,可就是真的要看著日本人一家獨大了。
這種建築用的特殊鋼,不比那種皇冠級的軍用特殊鋼,雖然日本美國等國家,也是對華國進行限製性技術輸出的階段,但是畢竟控製的還不是那麼嚴格。
所以想要搞到這樣的特殊建築用鋼材的冶煉技術的話,也不是那麼特別難,而且最關鍵的是,新加坡和日本還有澳大利亞的關係都比較特殊。
雖然這個國度也是以華人為主體,可是以西方世界的價值觀為主流的思想和教育模式,讓日本和澳大利亞這兩個國度,對新加坡人並不是那麼敵視,甚至還顯得是特別的友好。
而新加坡的電子產業,其實也正是靠著日本人的扶持,才建立起來的,至於澳大利亞方麵就更是不用說了,兩個國家以前都是英國固有的殖民地,所以這兩個 國家之間的感情很是微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