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敵人便是“最好”,精益求精,追求“最好”,反倒把一顆富有智慧的平常心丟失了。
心智陷入迷途,一下午寫不滿一頁稿紙,兩小時擦不幹淨一塊玻璃,辦事百密有一疏,毫不足怪。
做事殫精竭慮,一味求工,好上加好,也許初衷是好的,但效果就難說了。
一位老和尚想選一位衣缽傳人。一天,他對兩位得意門生說,去撿一片你們最滿意的樹葉來。一位門生很快回來了,遞給師傅一片說不上漂亮並有些缺陷的樹葉,對師傅說,這一片樹葉雖不完美,卻是我看到的最好的樹葉。另一位門生很晚才回來,卻兩手空空。他對師傅說,我見到的樹葉很多,但沒有一片是完美的,故沒有撿到一片我最滿意的……
老和尚會把衣缽傳給哪一位徒弟呢?大家自可以見仁見智。我想說的隻是這樣一個問題,即我們生活中是否有為了“撿一片最滿意的樹葉”而兩手空空的時候呢?不知道大家有無這樣的經曆,坦白地說,這種情形我是有的。說來大家也許難以相信,為了給新來的領導準備一份“有水平”的講話稿,自己寫了撕,撕了寫,一個下午竟沒有寫出一頁,害得我為江郎才盡歎息。記得我上高中的時候,一位同學為了贏得表揚,兩個小時竟沒有“擦幹淨”一塊玻璃。
“撿一片最滿意的樹葉”,初衷是好的,但確確實實,它讓我們在生活中吃盡苦頭,事畢之後才猛然發現,為了“撿一片最滿意的樹葉”,不該有的煩惱,不該有的自責,不該有的失誤,不該有的疏忽……都有了。該有的自信、靈感、智慧……任憑你千呼萬喚,它們卻不肯嫣然一笑。
這究竟是為什麼?
道理也簡單。“好”的敵人便是“最好”,精益求精,追求“最好”,反倒把一顆富有智慧的平常心丟失了。心智陷入迷途,一下午寫不滿一頁稿紙,兩小時擦不幹淨一塊玻璃,辦事百密有一疏,毫不足怪。
那我們怎麼辦?難道不求“最好”,反求把事辦得一塌糊塗不成?非也。知“最好”之不易,退而求其優,是也!
遇事求其優,是向最好的方麵追求,卻並非一定要“撿一片最滿意的樹葉”,它意味著一份清醒的理智、一副挑戰的姿態,且是懷著一種自信而來。
愛因斯坦上小學時,老師讓學生交一件手工製品,愛因斯坦把一隻又笨又醜的小板凳交給了老師。老師看了很不滿意,愛因斯坦從身後拿出兩隻更為醜陋的小板凳說,剛才交的是我第三次做的,雖然它不能令人滿意,但總比這兩隻強些。
精益求精,貴在正確把握。不撿“最滿意”的樹葉,需要愛因斯坦式的勇氣和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