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穆法利裏
《二馬路》是南非作家穆法利裏的一篇長篇小說,寫於1959年。
伊齊基爾5歲時,和弟妹一起被送到鄉下,和嚴厲的祖母住在一起。他在草原上放羊,在火堆旁聽老人們講故事,過著幾乎象原始部落一樣的生活。
12歲時,母親把他和弟妹接回了比勒陀利亞。他父親是個酒鬼,一家人生活全靠母親辛勤勞動維持。一個星期天早上,父親醉後打傷了母親,母親便帶著孩子離開了他,這是1932年夏天。從此,伊齊基爾再未見過他父親。
母親帶他們住到外婆家——黑人住宅區的二馬路。這裏肮髒潮濕,籠罩著煙霧,每天早上人們都排成長隊在水龍頭前等著接水。這裏很少有白人來。母親去郊區當女仆,兩星期回來看他們一次。外婆家除外婆外,還有朵拉姨母夫婦和他們的3個孩子,還有3個舅舅。他們隻有兩間屋,伊齊基爾和弟妹、舅舅隻能睡在地上。伊齊基爾上了學。由於外婆和姨母整天給人洗衣服,他就承擔了大部分家務:每天4點半就起床,生火做飯,收拾屋子,還要取、送別人洗的衣物。每天晚上都要到10點左右,大家都睡了,才能做他的家庭作業。外婆信教,每天早晚都要全家一起祈禱。朵拉姨母性情急躁,無論誰欺負他們,她都要挺身而出,爭辯,甚至打架。
開始,伊齊基爾在學校裏功課並不好,但他很喜歡念書,無論見到什麼印刷品都念。他母親除了學校必需的兩本書之外,什麼也買不起,隻能有時向她的白人主人要一些舊報紙、雜誌給他看。漸漸地,他的功課趕上來了,成了名列前茅的學生。學校裏有個活潑的小姑娘,名叫瑞勃,也住在二馬路。伊齊基爾和她成了朋友。
伊齊基爾作為一個黑人,處處受到種族歧視的壓迫。他曾在動物園遭到白人侮辱,曾被趕下公共汽車。有一次,隻因為他和瑞勃站在白人群裏看熱鬧,就被痛打了一頓。
伊齊基爾以優等成績小學畢業,升入了聖彼得中學。他母親拚命工作,才勉強能負擔他們兄妹的學費。為了不辜負母親的期望,伊齊基爾刻苦用功。3年後,又以優異的成績初中畢業。在舅舅建議下,母親送他上納塔爾的亞當斯學院——一所師範學校。他在亞當斯學院的第2年,獲得了獎學金。這樣,他母親才有了能夠和他父親提出離婚的費用;這時他們已經分開9年了,他父親早有了第2個妻子,並且已有了3個孩子。伊齊基爾從亞當斯畢業後,被學校推薦到一個盲人協會工作。
瑞勃的父親因為殺死一個侮辱了他的白人警察,被判處死刑。瑞勃賣了父親的產業,進了一所師範學校,畢業後當了教師。伊齊基爾向她表示愛情,她沒有接受。後來,伊齊基爾認識了一個名叫麗貝卡的姑娘,是個家境和他差不多的師範學校畢業生。不久,他又接到瑞勃的一封長信,信裏說她是愛他的。但這對伊齊基爾已與麗貝卡訂婚,就拒絕了她。瑞勃後來嫁了個教師,不久她就病死了。
這期間,由於白人嫌黑人住宅區離他們太近,硬要住在那裏的5000多黑人全部搬走。外婆、舅舅和朵拉姨母都分別找了住處。母親也不得不帶著弟妹搬到了新地方。從此,他們就離開了居住多年的二馬路。因為生活困難,弟妹小學畢業就去工作了。不久,積勞成疾的母親離開了人世。
1945年,伊齊基爾接受了奧蘭多中學的聘請,去那裏教書。這時他和麗貝卡結了婚,麗貝卡也以教書為業。後來,由於伊齊基爾反對種族歧視的教學內容,政府把他開除了,並且不準任何學校再聘他。他不得不到處找工作,當過小職員、信差、打字員等等,最後做了雜誌《鼓》的編輯兼記者。這期間,他們有了3個孩子,全靠麗貝卡辛勤操持,才得以度日。
1956年,伊齊基爾通過了南非大學的文學碩士考試。他的論文題目是:《南非英語小說中的非歐洲人》。
1957年,他決定去尼日利亞的法文學校教書。經過種種困難,終於得到護照。年底,他們全家離開了種族歧視的南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