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債期貨,這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可是個新鮮事物。
新中國股市如果以設立證券交易所為標誌,也才兩年多,本來沒有這麼個東西,老百姓還沒真正弄懂股票是怎麼回事兒,又冒出了期貨,而且是國債期貨。其實,這是上海證券業的龍頭老大億邦證券董事長金山從美國引進的新鮮事物。
曾留學海外並在華爾街投行工作過的金山的想法是,靠這種“金融創新”手段,扭轉億邦和競爭對手經發證券一直勝負難分的市場狀況,確立億邦證券在上海的龍頭地位,以此與競爭對手經發證券分出個上下高低;同時幫助上海證券交易所確立在全國證券界的領頭羊地位。金山一向不忘自己的宏偉誌向和遠大抱負,“三年不飛,一飛衝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幾十年的磨煉和蟄伏將換來今天的爆發。金山是個言必行、行必果的人,尤其在美國求學期間受到良好的專業訓練,以及在華爾街JP摩根供職期間受到的職業熏陶,更強化了金山這種職業操守和處事準則。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中國經濟的主要問題是投資膨脹、信貸膨脹、通貨膨脹,也就是流動性過剩。政府對流動性過剩還沒有足夠的處理經驗,導致了一度高達兩位數的通貨膨脹率。
國債期貨交易於1992年12月28日首先出現於上海證券交易所,起初隻在少數會員單位之間交易。1993年10月25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國債期貨交易向社會公眾開放,同時北京商品交易所也推出國債期貨交易。為了吸引股市資金投資國債市場,以及緩解通貨膨脹,1994年10月以後,中國人民銀行提高三年期以上儲蓄存款利率和恢複存款保值貼補。在這種形勢下,財政部為保證國債順利發行,也不得不開始對國庫券利率實行保值貼補,但每一期的保值貼補率要根據當期的消費品物價指數和銀行儲蓄的保值貼補率具體計算,因此,每一期的國債保值貼補率都不相同。國債利率的不確定性,為炒作國債期貨提供了空間,大量機構投資者由股市轉入債市,國債期貨市場行情火暴。1994年,全國國債期貨市場總成交量達28萬億元,占上海證券市場全部證券成交額的1/3還多。1994年至1995年春節前,全國開設國債期貨的交易所陡然增到14家。這與同時期全國股票市場的低迷形成鮮明的對照。
“3.27”是國債期貨合約中一期國債期貨合約的代號,它對應的是1992年發行並將於1995年6月到期兌付的三年期國庫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的現券交易市場裏,這期國庫券的交易代碼是“92.3”。“92.3”的發行總額是240億元人民幣,年利率為9.50%,因此其基礎價格在發行時就已經確定,為票麵價值100元加上3年合計利息28.50元,共計128.50元。但是上市後“3.27”國債期貨的價格卻一直在148元附近徘徊,因為市場流傳的一種說法是,財政部認為與同期銀行儲蓄存款利率12.24%相比,“3.27”的回報太低,可能到時會提高利率,以148元的麵值兌付。
由馬躍進執掌的經發證券帶領的多頭陣營在股市上一直做多,而且屢戰屢勝,馬躍進在證券江湖上的名聲不脛而走,“多頭老馬”聲望日隆。
但江湖上總有特立獨行的人物。
正是有這種特立獨行的人物存在,才使這個市場產生多空對壘,才有龍爭虎鬥,市場才真正能夠活躍起來。
一邊倒的市場不叫市場,都信邪的江湖也不稱其為江湖。
金山和他主掌的億邦證券就不信邪。他們根本就不相信經發證券放出的消息,認為那隻是馬躍進的一種市場運作手段。在上海灘上打了這幾年交道,他對馬躍進算得上是非常了解了。馬躍進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那些招數,在他金山眼裏根本就擺不上桌麵。
金山憑借的是自己的底氣、自己的實力、自己犀利的眼光和睿智獨到的判斷,金山認為這是自己這幾年來無往不勝的法寶。金山堅定地認為,財政部在前幾期國庫券上已經大幅提高了保值貼補率,根本不可能再提高“92.3”期國庫券的保值貼補率。因為那樣一來,僅僅在這一期國庫券上,財政部就會陡然增加16億元的額外負擔,更何況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人大代表們對逐年增多的財政赤字意見越來越大,財政部的收支壓力也越來越大。
金山心底還有一層不足與外人道的想法。對比美國債券市場,對比美聯儲對三大貨幣政策工具嫻熟無比的運用,很容易發現我國債券市場發育不全的弊端和貨幣政策調控手段缺乏的弊端,再聯想到自己創立億邦證券四五年,雖然已經在上海獨占鼇頭、首屈一指,但這個地位並不穩固,億邦證券不斷受到來自經發證券的挑戰,使自己把億邦打造成中國證券第一家,五年之內成為與野村、美林、JP摩根齊名的跨國投資銀行集團的願望無法實現。臥榻之畔,豈容他人安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