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瓊島這邊,因為太窮,並且也沒有什麼實力,所以基本上都是跟著兩廣之地的軍閥行事的。

誰在兩廣之地的明爭暗鬥中占據了優勢,誰就會派遣一支小型的部隊跨過海峽,來接收瓊島。

這邊識相的話就會老老實實的將兵權和財權交過去,自己老老實實的下去做一個富家翁;不識相,還想要堅決抵抗的話,那麼就隻能夠等著被打敗,死在亂戰當中了。

但是第二種情況一般都是不會出現的,因為瓊島守軍的戰鬥力,隻能夠說是聊勝於無。

這裏雖然有著180萬的人口,但是守軍卻僅僅隻有著一個旅的正規軍,其餘的合法武裝基本上都是地主老財家的民團,有個幾百號人,十多條槍,就已經算得上是一方豪強。

畢竟這種算得上是窮鄉僻壤的地方,也沒有多少多餘的錢財去購買槍支彈藥。

所謂槍炮一響,黃金萬兩。即使僅僅是百十人的裝備,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不是家財萬貫的人,擔負不起的。

但要真的是家財萬貫之人,又怎麼會繼續待在瓊島這種地方,早就跑到兩廣之地去了。

瓊島督軍那邊的正規軍也沒有好到哪裏去,裝備和士兵都很是拉胯。

這地方對於兩廣之地來說,頗有寧古塔的意味——遠離了權力中心,就和被流放差不了多少了;雖說好在安穩,隻要不作死就不會有什麼事情。

但是生逢亂世,能夠爬到高位的,很少有人甘於現狀的。

沒了權利,這邊又撈不到什麼錢財,這一輩子沒什麼變故的話,也就隻能這麼渾渾噩噩的過去了,升官發財更是沒了機會。

所以這邊基本上都是用來安置那些邊緣人物——像是什麼立下了不小的功勞,但是本人和軍閥頭子並不對付,就調任一島督軍,明升暗降;或者是把一個投奔他來的,沒嘛本事的家中子侄給安頓到這裏,安全不打仗,還能夠小小的撈一點,也算是一個好地方了。

現在的瓊島督軍就是兩廣總督劉世昌家中的一個侄子,叫做劉英琪,因為關係比較親近,所以在劉世昌發跡之後就跑來投奔他了。

但是劉英琪這個人吧,胸無半點墨水,還相當貪財好色。

劉世昌本想著讓他去軍中磨練兩天,但是發現他純粹就是個酒囊飯袋,扶不起的阿鬥,也就斷了培養的心思,將他安排到了這裏,算是對家中有了個交代。

這士兵的軍費和裝備,自然也他就是能夠下手的地方了。

士兵的裝備都還是二三十年前的老物件,很有可能比士兵的年齡還要大;兵員也都是從瓊島中找來的地痞無賴,幹啥啥不行,找事第一名,至於說良家子,那都能夠算得上是軍中的稀有品種。

並且編製也並不是滿編的,吃空餉的狀況相當嚴重,除去必要的人之外,統統都是到了需要用的時候再去找臨時工,或者是找個相熟的山匪來幫忙充人頭。

劉世昌對這邊的事情知道的一清二楚,不過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事情,也就不想抽出時間去管,想著等哪天他撈的差不多了,給他送回老家,安安穩穩的過日子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