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的中國生意48(1 / 3)

第十章2008—2009釜底抽薪 尾聲2010看不透的未來

盡管經濟危機已逐漸過去,但誰也不會想到,2010年,迎接高盛的會是接連不斷的醜聞和危機。

喜歡秋後算賬的人們很快發現,過去兩年的經濟危機中,高盛是華爾街上少數幾家屹立不倒的投行。雷曼破產、美林易主、貝爾斯登賤賣、摩根士丹利和高盛改旗易幟,華爾街版圖劇變,五大投行氣脈大傷。

然而,即便如此頹唐,高盛仍不改驕逸本性。

它一麵領取國家救助,一麵為高管大發獎金。在金融危機最瘋狂的2008年,有230億美元用於分紅。甚至在“甲流”開始之初,它便暗中囤積下大量疫苗,在很多兒童排隊才能注射疫苗的情況下,高盛的精英們坐享金錢和特權。

這一幕與1994年的那場危機何其相似。彼時,得益於超級分紅,高盛合夥人變得乖張放肆,大張旗鼓地購買私人飛機、豪華轎車。豪奢事物反過來激發人們為之冒險,最終把公司引向懸崖邊緣。

是保爾森拯救了高盛,他大力規避風險,把業務拉回正軌。然而,當2006年保爾森轉任美國財長,被拘束已久的高盛卸下麵具,血液中的惡習被再次激發出來,大肆投機,毫不畏懼風險。

風雲變幻,命運輪回,無情的畫麵終於在16年後再次上演。不過,此時的高盛已無保爾森。

巨額獎金引起輿論漩渦,身處其中,高盛隨波逐流,難以翻身。而這僅僅是醜聞的開始。

為挽回聲譽,高盛曾站出來向金融危機道歉,隨後表示將聯手巴菲特設立一個5億美元基金,向小型企業提供援助。但輿論一邊倒,人們已經不敢相信任何花言巧語,不是懷疑其誠意,便是質疑其目的,還有人指責高盛,是在作秀,說風涼話。[1]

2010年年初,“獎金門”被炒得沸沸揚揚之際,高盛又被牽扯進關係複雜的希臘債務危機。

危機的源頭是9年前高盛掀起的那場“影子業務”。[2]所謂“影子業務”,即高盛僅用紙麵衍生品交易合同,與希臘政府互換債務,帶有強烈的“對賭”意味。

一個鮮為人知的細節是,希臘債務危機引爆之前,高盛曾建議多家中國金融機構入股希臘國民銀行。危機爆發後,高盛亦曾向中國政府推介大筆希臘債務。[3]

彼時,整個歐洲都陷於債務泥潭,美國還在舔舐金融危機的傷口,日本經濟已經疲軟多年,隻有中國經濟顯得生機勃勃、富有活力。在這樣的情況下,崛起中的中國毫無意外地進入高盛與希臘的視野。

雖然極力幫助希臘尋求幫助,但作為這場危機的主導者,高盛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一時間,歐洲國家窮追猛打,指責高盛為希臘債務危機的幕後黑手,甚至稱,“希臘不要命,高盛不要臉”。種種指責撲麵而來之際,高盛後院起火,被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查出涉嫌欺詐交易。[4]

至此,高盛被卷入“欺詐門”,名聲進一步惡化。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美國證監會對其提起民事訴訟前4天,高盛發布第一季度業績報告稱,2010年第一季度淨利潤為32.9億美元,比上一年同期幾乎翻了一倍。[5]

不過,高盛已經無心欣賞這個傲人的成績,此時,它已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6]

接連不斷的醜聞、此起彼伏的指責,令高盛的潛在合作者不得不重新打量這家投行。

2010年4月,就在高盛被告上法庭之際,中國媒體掀起反思狂潮。刨根問底,追溯高盛在中國的業務。

為挖高盛老底,媒體不惜翻出十幾年前的舊事,大費篇章。一時間,關於高盛在華吸金的種種論調再次抬頭。諸如“高盛陰謀”、“布局中國”之類的言論此消彼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觀點是,盡管高盛問題不斷,但它最大的問題在中國。

此時正值中國最後一家國有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上市前夕,傳聞高盛將成為農行H股承銷商。

對此,輿論大為不滿,鳳凰網進行的一項調查中,高達78.2%的網友表示,“反對涉嫌欺詐的投行承銷”。此外,針對高盛大肆唱高A股,有人指出,此舉正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誘多”。[7]

與此同時,隨著高盛舊賬被翻出,“銀行賤賣論”再次抬頭,高盛被視為乘虛而入的投資者,從中國企業身上斬獲豐厚,引發輿論不滿。

一時間,反對高盛承銷農行的聲音異乎尋常地高漲。更有媒體提醒,不要陷入高盛“陽謀”。

盡管如此,也有一部分人力挺高盛,認為其被調查和正常業務經營是兩回事,而且高盛被查是由金融產品設計部門引發的,與做IPO業務的部門關係不大。況且,“農行能不能得到投資者的認可、市場溢價程度怎樣,關鍵要看自身的質地和價值,高盛作為保薦人隻是按程序辦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