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若幹年後,當人們回顧2010年的時候,一定不會忘記高盛在這一年引起的喧囂。
實際上,沒有任何事情比醜聞更能引起人們的關注,尤其是當醜聞和一家頗負盛名的百年老店聯係起來的時候,常常會像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一般,引發經久不衰的討論,以及綿長、痛苦且充滿矛盾的思考。
而這一年,高盛,恰恰就是這枚石子,激起無限漣漪。
從年初開始,負麵新聞便開始纏上這家公司。當華爾街的美林證券、雷曼兄弟各自舔舐傷口時,紐約百老彙大街85號的褐色大樓仍舊如往日般低調神秘。玻璃幕牆的另一麵,高管們坐立不安,絲毫沒有所在的這棟建築那麼鎮靜。
如果稍微留意一下那時的報紙,就會發現,他們成了醜聞的主角。根據媒體披露,在剛剛過去的金融災難中,這群人分享了超過200億美元的財富;同一時期,他們供職的高盛公司還在接受美國政府的救助。
美國《滾石》雜誌把高盛比作“一隻吸血大烏賊”:“纏繞在人臉部,無情地把吸管插入任何聞起來像錢之物”。
很快,關於高盛在金融危機期間違規操作、涉嫌內幕交易的消息傳播開來。《紐約時報》等媒體甚至以高盛前任首席執行官、時任美國財長的保爾森與高盛高管頻繁通話為由,懷疑其曾提供保護傘,私助高盛。
隨著調查的深入,高盛在金融危機期間更多不為人知的細節被披露出來,引發對其的劇烈聲討。
歐洲金融界也是風聲鶴唳,高盛被指責為引發危機的始作俑者,它和希臘政府簽訂的金融衍生品交易直接導致了希臘債務危機,並在歐洲各國引發連鎖反應。一夜間,高盛成為最不受歡迎的投行。
紙終於包不住火。2010年4月,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調查下,高盛在金融危機中的種種欺詐行為浮出水麵。聯係到危機過後的表現,這個金融危機最大贏家不得不麵臨道德和法律的雙重審判。
高盛最終繳納了5.5億美元罰款,以了結“欺詐門”。
然而,其受損名聲卻非金錢可以彌補。當醜聞紛至遝來,圍繞這家投行,指責、爭議和謾罵也撲麵而來。其中,一個聲音引起人們關注: 高盛在國際上的行徑雖然惡劣,但最嚴重的問題卻在亞洲,尤其是在中國。
當國外的風言風語傳到國內,一幫頗具愛國主義情懷的知識分子不禁產生種種聯想乃至幻想,對高盛過去十多年在中國的所作所為進行歸納總結。於是,一個充滿詭異色彩的奸詐形象便呼之欲出。
中國曆來有矯枉過正的習慣。對於一件事物,往往不能以平常、冷靜、理性的態度來對待,不是偏左,就是向右,因此走了不少彎路。
關於高盛的中國業務,無論是新聞界還是學術界,甚至在小道消息橫行無忌的民間均以負麵言論居多,而陰謀論者則習慣於以“黑手”、“殺手”形容之。仿佛唯有如此,才能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
實際上,假若卸下情緒,除去民族主義,以商業眼光客觀視之,那不過是萬千成敗的一例。
高盛的中國故事,與其說是充滿陰謀、詭計、圈套的暗戰,不如說是一堂現身說法、言傳身教的商業課。盡管其中多有矛盾爭議之處,但以長遠的曆史眼光來看,對中國企業界來說未嚐不是一件好事。
這堂商業課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
最初幾年,雙方互有所求,但又陌生,於是便互相試探。期間,高盛在幫助中國企業走出國門、向世界水平靠攏,特別是規範經營、專業運作方麵出力頗多,這些不能因其後來的行徑而抹殺。
經過一段小心翼翼的試探,高盛沉下心來,在中國專心經營各界關係,為以後的大紅大紫埋下伏筆。這期間,高盛一直保持低調隱忍,對中國展現出友好的姿態,獲得政商兩界普遍好感,從而打下牢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