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寶山新開徑》詩雲:“藤梢橘刺元無路,竹杖棕鞋不用扶。風自遠來聞笑語,水分流處見江湖。”這些詩句頗能反映我們現在的心情。
2003年,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成立了工程與社會研究中心。2005年,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在科研啟動經費項目中正式立項並批準資助“工程與社會基本問題的跨學科研究”(項目負責人李伯聰)。在該項目的設計和工作計劃中,“工程社會學”是重點內容之一,於是正式開始了本書的醞釀、討論和寫作過程。在本書寫作過程中,許多學者曾經多次聚會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進行有關學術研討,氛圍熱烈,催生和孕育了本書。
本書各章節的撰寫者如下:第一、九、十一、十六章,李伯聰(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第二章,張秀華(中國政法大學);第三章第一、二節,王楠(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第三章第三節,李世新(北京理工大學);第四章第一、二節,王前、朱勤(大連理工大學);第四章第三節,朱勤(大連理工大學)、包國光(東北大學);第五章,鮑鷗(清華大學);第六章第一、二節,韓連慶、劉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第六章第三節,李三虎(廣州行政學院);第七章,楊建科(西安交通大學);第八章,李世新(北京理工大學);第十章第一、二節,朱葆偉(中國社會科學院)、朱春豔(沈陽化工學院);第十章第三、四節,李三虎(廣州行政學院);第十二章第一節,張成崗(清華大學);第十二章第二節,田鵬穎(沈陽師範大學);第十二章第三節,李世新(北京理工大學)、孔明安(中國社會科學院);第十三章,肖顯靜(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第十四章,章梅芳(北京科技大學);第十五章,張恒力(北京工業大學)、胡誌強(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本書雖然有整體設計並且最後由李伯聰統稿,但仍然存在寫作風格不統一和結構不均衡等缺陷。作為一本草創之作,本書難免有許多缺點和錯誤,各位作者都迫切希望聽到讀者的批評和反饋意見。
“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本書就是我們參與工程社會學學科開拓、建設和發展而邁出的第一步。希望工程社會學的道路能夠越走越寬廣。
本書經過反複討論、修改而完成初稿後,感謝劉雲霞編輯提出寶貴審稿意見,於是進行了第二次修改和統稿。現在,工程社會學領域的第一本學術著作終於要和讀者見麵了,其未來的“社會命運”和“學術命運”究竟如何,我們都翹首以待。如果本書真正能夠成為工程社會學這個新學科前進中的一塊鋪路石,我們的願望也就算達到了。
本書作者
2009年5月6日初稿
2010年2月28日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