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無私奉獻(3)(3 / 3)

“一共是20美元。”小姐一邊寫,一邊說。

小乞丐從破衣服口袋裏嘩啦啦地摸出一大把硬幣,倒在櫃台上,每一枚硬幣都磨得亮晶晶的,那裏麵可能就有多爾先生剛才給他的。他數出20美元,然後虔誠地接過下麵有紙牌的花,轉身離去。

這個小男孩還蠻有情趣,這是多爾先生沒有想到的。

火車終於駛出站台,多爾先生望著窗外,外麵下雨了,路上沒有行人,隻剩下各式車輛。突然,他發現了風雨中的那個小男孩。隻見他手捧鮮花,一步一步地緩緩地艱難前行,瘦小的身體更顯單薄。多爾看到他的前方是一片公墓,他手中的萬壽菊迎著風雨怒放著。

火車撞擊鐵軌越來越快,多爾先生也感到胸膛中一次又一次的強烈衝擊。他的眼前模糊了。

感恩寄語

一個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小乞丐心中竟然有如此神聖的天空,令人欷欷不已。相形之下,我們呢?有誰知道自己母親的生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父母的給予從來都是無私的。然而子女回報父母的,卻屈指可數。烏鴉尚懂得“反哺”,作為人有時候反而卻忘了這個道理。那個在風雨中舉著菊花艱難前行的小乞丐讓我們汗顏。

母親的胃口

鄉下母親經常趕場,然後順便來我家坐坐,常被我和妻子挽留著吃飯,也不知怎麼搞的,在鄉下胃口一向很好的母親卻吃不下多少飯菜。有時反複勸她多吃點,可她 總推脫說“吃飽了”,便放下碗筷。

我很奇怪,母親在鄉下辛勤勞作,胃口好得很,幹農活餓了吃三四碗飯是常事。我在鄉下時常聽母親談她有一次去城裏某親戚家,吃飯時見飯碗拳頭那麼大點,盛上的飯不及鄉下大碗的三分之一,心裏就擔心那飯怎麼吃得飽呀!母親說咱鄉下人在城裏人家得講理,要是下得起心吃的話,吃上十碗八碗也沒問題。

母親每次來,我都特意換上稍大的碗吃飯,可母親就是吃不了多少。是飯菜不合日味,還是母親的食量已減少到了如此程度?有一次,父親偶然對我說:“你媽每次到你那裏回來都要吃很多飯。”我再三追問父親是怎麼回事,父親才在反複叮囑我“不要告訴你媽是我說的”後道出了實情。原來,母親年紀大了,牙齒不如以前好,吃東西比以前慢得多;而我和妻正年輕,三下五除二便搞定一頓飯,母親不好意思一個人慢慢地在飯桌上吃。我終於恍然大悟,我想起小時候走親戚,母親總要再三告誡我不要最後下桌,否則人家笑你憨吃傻脹。作為農民的母親,一些純樸的東西已經根深蒂固地存留在了骨子裏。

此後母親來吃飯時,我和妻總要放慢吃飯速度,與母親合拍,母親竟能吃下不少的飯菜。而今想來,我們每個人小的時候不是在母親的嗬護下慢慢地一口一口地吃飯嗎?我們幹嗎不能在母親年老時陪一下呢?!

感恩寄語

母親是我們從之索取的最多的,可母親卻又是最易滿足的,隻需兒女對她發自真心的一個微笑、一句話語。一首歌中唱的好:“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兒女應該為父母從精神和心理上多做些什麼呢?

尊敬

著名的北大教授朱光潛先生,晚年常沿著圖書館的那條大道躑躅散步,學子們騎自行車經過此地很遠便跳下車來推著走,走過他身後,才複騎車馳去。這些學子未必都是朱光潛的門生,他也未必都認識,學子們之所以如此尊敬他,乃是仰慕這位大學者的人品、學識和才華。

感恩寄語

一個人獲得眾人的尊敬是很不容易的。

有的人曾熱心幫助別人,被動者在脫離困境後,往往對其感恩戴德,但這也不能說是尊敬,而是感激。真正的尊重就是這樣,像人們對待朱老那樣。

騷擾電話

單位新分了一套房,我們一家三口滿心歡喜地搬了進去,留下老母親一個人獨自守在舊房裏 。

也曾想與老母一同搬進新房,可妻子早就與老母鬧矛盾,兒子也不願與嘮叨的奶奶在一起,隻好作罷,隻哄說今後每星期一定來看媽。

我們的心情隨著新房明快起來,生活充滿了歡歌笑語,記憶中的老房子漸漸生疏模糊起來,也懶得再去走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