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爾在《隨想集》中寫道:“這是腳走出來的一條路……在這條路上,曾經走過多少人哪!有的人越過我,有的人和我並肩而行,有的人隻從遠處現出了身影。”
關於路,關於征途與歸程,似乎是人生或者文學的一個永恒命題,於人生隨之而來,於文學揮之不去。重要的是,我們決定:出發。“當你決定要出發的時候,就已經解決最困難的問題了。”日出日落,在前行與回望之中,總有疼痛與掙紮、希冀與奮爭、相逢與偶遇,甚至是宿命與輪回!借長假時日,能夠夜讀定宋兄的文稿《故鄉的路》,於我而言,似乎是踏上了一段旅途,周遊於鄉野阡陌,遊蕩在前生今世,觸摸到了來自生命最初的記憶,呼吸到了來自故鄉熟悉的氣息。
那些沉睡在我生命深處的人與事,似乎在這一刻不經意間醒轉過來,那些可以感覺到的溫度,那樣真切地籠罩在我的周圍,讓我恍惚、震顫,也似乎在這一刻不經意間與遠處時光的故事相逢,竟然發現生命是如此的立體、幸福與綿長。
這樣的閱讀,是熟悉的,也是陌生的,是寂寞的,也是熱鬧的,是愉悅的,也是沉重的。構成這部文集的60多篇文章,一篇篇讀下來,如同度過一個甲子。一頁頁翻過,你可以看到一個個體的喜怒哀樂,你也可以看到一個群體的悲歡離合,你還能夠看到一個時代的變幻無常。於我而言,唯有感同、感懷和感歎了。
我感同於一個個體的喜怒哀樂。定宋兄在後記中說:“我是個農民的兒子,青少年時期都在鄉村度過,那二十年接觸的都是農民,或者說是父老鄉親。”隨後的三十多年則洗腳上岸來到城市,在鋼筋混凝土的叢林行走。我的人生經曆則與定宋相仿,唯一有所區別的是其間參軍入伍,增添了一段軍旅生涯。所以,定宋那些充滿感情的文字,無不讓人感同身受。他說:“在城裏生活遠比鄉村的時間長。但這本集子所收的文字,寫鄉村的又遠比寫城市的多。”是的,於鄉村,我們的情感是複雜的,似曾走出,也從不曾走出。當我駐紮在千裏之外的西域邊陲,故鄉如此親近清晰。而如今離她咫尺,卻是愈近愈怯,故鄉又是如此遙遠而陌生。我一直恍惚這奇幻的空間,魔幻的距離。我的情感要以什麼樣的角度和姿態,才能走進這樣的空間,才能走過這樣的距離,才能找到親近故鄉的理由?定宋主動表白,他文字中的鄉村人物,幾乎沒有“壞人”,包括“做出讓人瞠目的事”的“二狗子”,“發生男女偷情之事”的“蓮花嫂”。他也試圖寫過“壞人”,但總寫不出“壞”。這樣的故鄉情結,應該是至真至純至極了吧。但我明白定宋的真情表白,心存善良,情義厚重,卻深藏著不曾退讓的鋒芒。極力維護鄉村的我們,何曾不是在維護鄉村的道德底線。放大空間和人群而言,誰說不是在維護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尊嚴。這樣的隱匿之愛,總是在告訴我們,自己是誰,從何而來,又向何去。定宋還寫到了“母親的死亡”,並常常遣責自己沒有把她寫好,讀來讓人潸然淚下。但是同時,他又肯定了生活艱苦、心胸開闊、天性樂觀的長江南源楚文化的生死觀,“土地是唯一的盼頭,一路這麼過下去,天就黑了,一茬人就老了”。讀此,也似乎找到了這方土地的圖騰,珍惜生存,接受死亡,精彩地存在,決絕地離開,在隱約中鼓勵自己以及生者繼續堅定前行。其實,能夠在路上行走,比什麼都好。
我感懷於一個群體的悲歡離合。定宋兄通過這本文集給我們展現了這樣的曆史場景:村頭的一棵大樹下,一個說書人,更像一個太史令,述說或記錄著那些從鄉村道路上走來的人群。他一個人接著一個人地說,說著那些農人說過的話和做過的事,一說就是老半天,盡管他說話的語氣平和,但是每個聽到的人都知道他內心的澎湃。因為,話音沒有落地的時候,他已經感慨萬端:“過去的事原來很精彩,”這些故事,講的都是農人的“人”和“事”,如果有不懂“人事”的,且走進這些故事,故事裏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他們的卑微、辛酸和無助,他們的樸實、憨厚和忍耐,他們的樂觀、抗爭和憧憬,他們每個人的“人”和“事”,“生”與“死”,無一不是在真真切切地告訴你這人世間的“人事”。我驚訝於這本文集對敘事文本的運用,基本上每一個篇章都綜合有小說、散文、傳記的寫作方式,卻不生硬、排斥,都有巧妙的安排。定宋筆下的底層小人物,人物雖小,心氣卻高,他們內心的柔軟和堅硬,他們的冷漠和熱忱,他們豐富細膩的情感世界,總讓人噓唏不已。讀後,無不感到鄉土氣息撲麵而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顯示了作者對鄉土鄉親、農物農事的稔熟,如果不曾與鄉野的泥土親密接觸,如果不是鄉野的村夫脫胎而來,又怎能寫出這純粹的莊戶人,還有這一往情深的土地。泉叔、水叔、祥哥、路生、二嬸、三奶,還有老鰥夫、二狗子、蓮花嫂,把他們放在不同的村莊,也能找到他們曾經過往的影子。是的,他們肯定來過我們的村莊,而不僅僅是保安鎮某個村的人。這一點應該是勿容置疑的。他們活著、死去,中間的故事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人曾經來過。但是,來過就很重要嗎?其實也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他們都從真實的生活中走來”,更為重要的是,他們被記錄下來了。這樣的曆史才是精彩的。而正是這樣的曆史,難以虛構。雖然這些真實的生活,有著無處不在的憂傷,但是最終留下的是我們對前行者的敬畏,讓我們不由打起精神,振作起來,支撐著人生繼續前行,一代又一代留下生生不息的故事或者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