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一、初到大理(1 / 3)

從成都通往京城的官道旁,坐落著一家“李記小店”,說它是“小店”一點不為過:全部家當隻是一間草屋加桌椅板凳。開店的夫婦都姓李,為人勤快又實在,因而這家店在蜀中一帶頗有名氣,客人也就絡繹不絕。瞧,還不到晌午,就來了幾位。

“老板,過來陪我們喝幾杯!”三個販運蜀錦的客商一起喊。

“哎呀,”小店老板麻利地把油乎乎的手在圍裙上一抹。“客官,小的實在不勝酒力。要不,我給您說說京城的消息。”

古代的通信不比現在這麼發達,京城的消息入川幾個月還算是快的,所以旅客對於各種消息都很感興趣。

“說來聽聽。”商人齊聲道。

“據說北邊的鮮卑入侵,邊關戰事吃緊。皇上召集文武百官商議,可是朝中無將可用,皇上傳令比武選將,獲勝的人封侯拜將。”

“有這事兒,朝廷真的沒有將軍了麼?”

老板的神色有些黯然:“往前推二十年,我朝有“四大將”——飛龍將軍趙雲逍,破軍上將夏侯博,撼嶽將軍宇文截,裂空將軍張雲河,可是現在,飛龍將軍、撼嶽將軍戰死,裂空將軍病死,破軍上將年事已高,確實沒有可以打仗的名將了。”

“那,比武誰贏了?”

“正當各個武林高手混戰時,一名將軍從天而降,闖入人群,如若無人之境,輕取了兵符,又衝散禁衛軍,把兵符交給太中大夫司馬康。”

“老頭子又說胡話,”老板娘插嘴,“從天而降,那是天神下凡。”

“老婆子別插話,”老板教訓老伴,“我沒有親眼看見,也是親耳聽說,這將軍銀槍白馬,大夥都說他是趙子龍轉世。”

嗬嗬,趙子龍在長板坡百萬軍中如入無人之境,後人誰不知曉!“趙子龍轉世”,看來這將軍的勇武確實非同一般。

“那這個人為什麼把兵符給司馬康?”商人們又問。

不光商人不明白,我也不明白,既然這將軍本事了得,何必又將兵符交給他人?

“司馬康因為向皇上獻萬言書被提拔,這次他自告奮勇率軍迎戰,但丞相秦監極力反對,這次他又得了兵符才順利出征。”

聽到這裏,一直坐在路邊獨飲的北方客人臉上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微笑。

“這位小哥是……”一位商人問北方客人。

北方客人來自京城,外表英挺(有範兒),一雙大眼目光炯炯,眉宇間三分書卷氣,卻更有七分英武之氣,灰色袍子,腰帶上別了個奇怪形狀的玉佩,腰間別了把劍。

“晚生太史信。”北方客人一揖。

“和當朝太史怎麼稱呼?”

“那是家父。”太史信笑笑。

“太史世家的人,果然不凡。”

“過獎了。”太史信並不是謙虛,因為“太史世家”的聲譽是先代的積澱,自己並沒有為自己的家族增光。

“太史世家”指的是本朝開國以來世襲太史令職位的一家人。他們在全國極高的聲譽是許多代子孫剛正行為的結果。首先,他們以信為本,說到做到,不用空話騙人。而且,作為史官,他們修信史,即使對皇帝,也不遮掩,直言功過。“太史世家”第一代史官太史龍雲評價本朝第一位皇帝時寫“皇上英明神武,然而壯年得誌,四處攻伐,百姓苦於役。”皇帝大怒。太史龍雲麵不改色:“明亮的太陽不忌諱黑暗,圓月亮不回避月缺。聖明的君主不禁止臣子談論自己的過失。陛下想要皇位永固,應該讓自己的後代吸取您的教訓。商紂王的臣子即使奉承紂王,國家也終究會滅亡。”皇帝心服口服,從此下旨,後代君王不能限製太史的言論,當君主有大過失的時候,太史有責任進諫;太史除非造反,不然不得判死罪。因而“太史世家”受到非同一般的優待,但也有不成文的慣例:太史令官職級別一直比較低,“太史世家”的人一般不能擔任其他職務。許多官員私下說這是為了防止“太史世家”的人專權,而“太史世家”的人解釋說皇帝這樣讓他們遠離權利中心,利於避禍。所以,當無數昔日的功臣家族因為各種原因敗落的時候,“太史世家”始終得到國家上下的尊崇。尤其是太史信的父親太史德在先王臨終的時候和丞相秦監一起被選為托孤重臣,太史信名義上是當今皇帝的哥哥,“太史世家”更是受到了空前的寵信。不過太史德始終兢兢業業,謙和待人,在皇帝十六歲的時候辭去“監國”,再不過問朝政,因而太史信實際上和平民子弟差別不大。

太史信曾經認為,既然自己出身於太史世家,將來必定接過父親的筆,直到一條毒蛇咬中了他的膝蓋——那是在太史信爬黃山的時候。後來一個道士救了太史信,還收他為徒,教他武藝、兵法。漸漸地,太史信當史官的誌向被師父改為“破軍滅國,平定邊患”。每隔幾年,師父都會問太史信同一個問題:“為何要讀史書?”隨著人生閱曆的成長和感悟的不斷積累,太史信的答案由“通曉舊事”、“以史為鑒”變成了“以史明理”乃至“以史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