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通常被認為是研究和解決經濟問題的科學,但是經濟問題紛繁複雜,到底什麼樣的問題屬於經濟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見解,有人認為經濟問題的含義是經邦濟世的相關問題,這是從經濟發展的結果來看;有人認為經濟問題是由於資源的稀缺性而產生的資源的節省問題。這是從經濟發展的過程考察問題。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隻有采取更有效的生產方式,有效地減少資源的消耗,才能達到使國家更加強大,公眾更加富裕以及經邦濟世的目的。經濟學理論分析了這一問題,從而對地區經濟發展過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但經濟學理論隻提供一種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本理念,並沒有也不可能給經濟發展提供具體的操作建議。正像20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指出的那樣:經濟學理論並沒有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結論。它不是一種教條,隻是一種方法、一種心靈的器官、一種思維的技巧,幫助擁有它的人得出正確的結論。正因為如此,這種理論還被用來研究許多“非經濟問題”。如和諧、信譽和製度,甚至道德問題。
經濟學在研究經濟問題時,通常假定人是理性的,也就是說從事經濟活動的人都“知好歹”,人們都知道自己的利益,並且不會犯係統性的錯誤。這一假設最大的好處是當我們發現兩個資源稟賦相差不多的地區在發展數量和質量差距很大時,那一定是落後地區的製度和決策有很大的問題。在製度相似的條件下,兩者的差距是由決策思路產生的,而思路的不同,源於人們不同的觀念。對兩個不同國家的研究差距,更多的人從製度著手,但同一國家,同一製度環境研究經濟發展的差距,更多的應是由觀念的不同引起的,所以我們認為觀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決策,而決策影響結果。
由於工作關係,筆者經常對不同地區的基層領導幹部進行“經濟學理論與地方經濟發展”、對企業家進行“經濟學理論與企業經營決策”的相關培訓,通過對不同地區的基層領導和不同的企業家進行接觸和交流,筆者發現觀念性的問題有時對一個經濟體的影響是決定性的。因此就有了把一些問題寫出來的想法。本書就是這種想法的結果。
本書不同專題之間雖然沒有係統性,也沒有很嚴密的邏輯關係,隻是培訓過程中幾個專題的組合,但本書的理論和專題對從事經濟學實踐的工作者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第一專題主要是從資源著手,結合不同資源所在的產業發展趨勢,對製定順勢而為的經濟發展規劃進行一些闡述,目的是為了把資源優勢變成經濟優勢,增強地區的綜合競爭力。第二專題從人的本性出發設計經濟製度的基本原則,強調一個有效率的製度的基本特征、有效率製度設計的基本原則。同時強調一個好的製度不僅要有效率,還需要公正和公平。第三專題分析地方政府的經濟職能,強調市場經濟條件下地方政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和基本行為原則。第四和第五專題更多的涉及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社會問題,包括經濟發展過程中和諧社會的建設和弱勢群體的一些觀點。
感謝浙江大學繼續教育學院相關領導和老師,因為他們,才有了與不同地區基層工作的領導接觸的機會,從而對一些問題進行一些思考。同時感謝浙江大學出版社,使我把這些想法付諸於文字。
由於個人的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會出現很多錯誤,希望讀者批評指正,你們的批評指正是筆者進一步思考的動力。
孫家良2007年初秋於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