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綿:“阿兄可衝明啦!”
李世民:“確實,聰明又通透,心細如發!”
綿綿猛點頭:“如發!!”
父女倆對著說了半天,綿綿忽然動作一頓。
【不對呀,阿兄可是李承乾呀!!】
她呆呆想了一會兒,然後重新揚起了笑臉:
【阿兄是李承乾,李承乾棒棒,這才更棒棒呀!!”
李世民笑容滿麵,對的,沒錯,這才更棒棒!
長孫衝看他們說完了,這才開口問:“陛下,什麼時候去放糧?”
李世民擺擺手:“雨太大了,附近沒有合適的大宮室,露天不好處理,今天不去了,這兩天都不去了。”
長孫衝應了一聲,這才坐了回去,於是大家繼續閑坐著聊天,不一會兒,外頭褚遂良打發人,把昨天的數量報了過來。
來的人是薛仁貴。
薛仁貴也沒穿蓑衣,直接淋著雨過來,施了禮,就從懷裏取出用油紙層層包好的紙張,李世民問他:“你騎馬過來的?”
薛仁貴忙道:“是。”
李世民問:“你們住得挺遠?”
薛仁貴恭敬道:“不太遠,約摸三裏。”
李世民點了點頭,長孫衝就吩咐吉祥端碗薑湯給他。
吉祥吩咐下去,不一會兒,就有宮女端了薑湯過來,薛仁貴恭敬接過,一飲而盡,連聲道謝,宮女無聲接過,退了下去,薛仁貴也告退離開。
吉祥這撥人當初聽了半截故事,以為薛仁貴就是薛平貴,對他有點兒不待見,所以表現出來,就有點敬而遠之那意思。
薛仁貴也不知自己哪兒得罪了小公主的人,看上去也是戰戰兢兢,長孫衝起先沒注意,如今察覺到了,趕緊過去,低聲交待了吉祥幾句。
李世民聽到了,不由嘴角帶笑,低頭問綿綿:“咱們滅高句麗,是貞觀十八年對不對?”
其實二鳳陛下純粹就是想起了綿綿說的“薛仁貴單槍匹馬取高句麗將領首級懸掛於馬上,一戰成名”,所以順口問一句,結果綿綿道:“沒滅呀?”
李世民驚住了:“沒滅高句麗?你不是說禦駕前征了?”
綿綿點了點頭,瞅著他,小表情略複雜,戰無不勝的二鳳陛下驚呆了,再次確認:“朕禦駕親征高句麗,居然沒能把他給滅了?”
綿綿不好意思地,又點了點頭。
李世民捂胸。
意氣風發的天策上將受不了這個打擊:“我居然沒把高句麗滅了?這麼丟臉的事情居然是我幹的?那我去這一趟是幹嘛了?現眼嗎?”
綿綿連忙道:“雖然,雖然沒滅,但也沒有輸呀!”
李世民歎道:“寶貝兒,這麼大老遠出征,耗費巨大,沒滅就是輸了啊!”
綿綿連忙跟他抱抱:“阿耶表難過,咱們戶女同心,這一次,這一次真滅!”
李世民被安慰到了:“好吧,這一次真滅!”
下一刻,綿綿的心聲響了起來:
【李世民雖然沒有滅了高句麗,但高句麗之戰,也並不像黑粉說的那樣,是李世民人生的滑鐵盧;李世民打高句麗,更是絕非老年昏聵的表現。】
【高句麗受中原文化影響至深,他們不但有遊牧民族的勇武,擅長騎射,又能接受中原文化,“種田養蠶,略同中國”還通治煉之術,“兵器與中國略同”,甚至還有完善的社會規則和律法,“大體用法嚴峻,少有犯者,乃至路不拾遺”,同時他們使用漢字,閱讀中原書籍,“其書有《五經》及《史記》、《漢書》、範曄《後漢書》、 《三國誌》………又有《文選》,尤愛重之。”】(《舊唐書》、《隋書》等)
【而且地勢險要,城防堅固,又民風彪悍,極為尚武,每年都有校獵演兵……一個這樣的政權,假以時日,是多麼可怕的存在?會給中原帶來多大的威脅?】
【所以,李世民想在退位之前,為李治解決這個大大的隱患,是完全合理且必要的。而高句麗之戰……】
【凡征高麗,拔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岩、卑沙、麥穀、銀山、後黃十城,徙遼、蓋、岩三州戶口入中國者七萬人。新城、建安、駐蹕三大戰,斬首四萬餘級,戰士死者幾二千人,戰馬死者什七、八。】(注:《資治通鑒》)
【拔十城、斬首四萬,徙七萬人,己方隻折了兩千人,這樣的大勝,換了別的皇帝,已經足以定乾坤,一輩子有這麼一場都滿足了好嗎?隻是因為後勤跟不上,沒有滅國,所以李世民自己後悔了。】
【上以不能成功,深悔之,歎曰:“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 是李世民對自己要求太高啦!戰皇的標準跟凡人不一樣,借此嘲笑李世民的人才好笑好嗎!】
【但綿綿該朝哪個方向努力,才能讓二鳳滅了高句麗,一償宿願哪?】
李世民無聲拍撫著自家小棉襖。
寶貝兒,你做得已經夠多夠好啦,餘下的交給阿耶就好!
所有貞觀的遺憾,阿耶自己彌補,阿耶的綿綿寶貝兒,隻需要看著就可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