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一堂有意義的法律課(1 / 3)

姚遙沒想到,第二天李欣就打電話說定好了,讓她明天就來。姚遙剛從河南回來,手頭的案宗倒是也處理得差不多了,本來是想休息一下的,這下隻好又上滿了弦。幸好李欣那天走了以後,姚遙很及時地給安東打了個電話去谘詢,求教這樣的老人一般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一輩子和自己的原配愛得相敬如賓,為什麼人家前腳離世,自己後腳就要續弦?而且是如此的急不可待,給自己的兒女不留一點的心理餘地。

安東對姚遙說:“我在給老年人做心理谘詢的時候也遇到過這樣的問題。一般的規律是,兩個人都在世的時候,感情越好,一個人走以後,另一個人會越著急地組建家庭。而且,這樣的問題通常都發生在男性身上。我就遇到過這樣一個老頭,跟你同學父親的情況很像。也是老太太剛走,也就一個多月吧,兒子剛給料理完後事,老爺子就要再婚。兒子來找我的時候情緒特別激動,根本就接受不了。我仔細問過他,是接受不了父親再婚,還是接受不了時間這麼短。他告訴我,就是時間。兒子認為自己的母親屍骨未寒,父親就在這裏給自己找後老伴,這是對母親極大的不公。兒子和母親的感情非常好,接受不了這個事實。我仔細研究過他們家的組成結構。父親母親都是插隊知青,但是父親的家裏有曆史問題,插隊的時候是背負著恥辱去的,在當地和一起去的知青也有隔閡。他母親呢,家世清白,在插隊的時候,衝破層層阻力選擇了和他父親在一起,所以他父親對他母親始終有一種感恩的心態。這種心態在日後漫長的生活中,起到了感情催化劑的作用,但是同時也使得他父親背負了一個包袱。很難說兩個人最初的結合是因為什麼,但是無疑,他母親的自主情感更多一些。後來,也是他母親先回城,回到家裏自己帶孩子,找工作,恪守婦道地等著他父親回來。而這個兒子呢,也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和母親相依為命。父親在若幹年後才回城,無論是對家庭的貢獻還是對兒子的照料,都沒有達到一個父親應該承擔的標準。最重要的,是他父親始終都依賴在他母親的照顧之下,在鄉下是,回到北京更是。這麼多年來,他父親已經失去了對自己獨立生活的信心。所以他母親一走,父子兩個人都很痛苦,兒子對於媽媽是單純的愛,父親對於母親就不一樣了,是失去了生活的依賴,而且最重要的,是他曾經背負了一輩子的‘報恩’心態沒有了,他解脫了。所以,從需要上來說,他迫切地要為自己找到另一個生活的照料者;從情感上來說,他放鬆了,要自己選擇一次。所以,他迫不及待地要組建另一個家庭。我後來跟他兒子講,這是你父親對自己生活的一種選擇,你不想失去母親之後再看著父親抑鬱而終吧。所以,放手。但是我也告訴他,你要從旁觀者的角度去看待這件事,仔細幫著父親看看這次新的選擇是不是靠譜!父親現在是迷糊的,你得清醒。你要明確地表達你對他再婚的支持,但是勸他不要倉促,一定要在再婚之前把另一個人了解清楚,不然,再婚的結果並不一定會理想。後來他接受了我的觀點。姚遙,我想你也要提醒你的同學,一定要對父親的再婚有心理準備,一定得承受。隻要明確告知父親,自己對他的再婚不會阻攔,甚至會幫助,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父親的焦慮。他可能就不會這麼著急。但是也要理解他,他之所以這麼著急地想把保姆娶回家,目的很單純,就是想有人照顧自己的生活。這是一個依賴了老太太一輩子的老頭,你看那些活著的時候感情並不好的老兩口,一個走了,另一個倒是能自己接著過。所以啊,感情這種事,一遇到生死關頭,就成了雙刃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