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書稿的寫作往往受諸多動因驅使,本書亦然。多年從事公共管理倫理的教學與研究,總會習慣性地思索學科內的種種理論與實踐,也會對學科外的相關領域產生興趣,進而從行政倫理的理論立場與視角出發,對相關的實踐進行聯係的思考。尤其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的交流與互動,常常給我以靈感與啟發。久而久之,便想把收獲的觀點與感悟記錄下來,以便求教於對公共管理倫理同樣有興趣的專家和同仁。雖然之前出版過有關公共行政倫理的書稿,但因篇幅所限,隻能集中於基本理論的闡述,對充滿挑戰的現實倫理問題卻無法涉及。即使是理論闡述,也沒有盡興地按自己的偏好充分表達,一些章節因篇幅所限而不得不整體刪去。從論證的角度看,先前的研究更多地從政府組織自身的運行機製出發,限於組織內部的倫理規範及倫理責任的實現,而少有涉及新公共管理背景下更廣層麵的探討。因此,無論是認知上還是情感上,總想有機會彌補這些缺憾,這正是促成本書寫作的主要動力。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受此驅動的研究成果一定完美無缺。其實,個人對知識與理論的追求永遠伴隨著欠缺與不完滿,理論的精深與實踐的豐富總是令人感到自身能力的不足,因此,雖說寫作此書是為了彌補缺憾,實際隻是一個自我推動的理由,在我的個人經曆中,因學疏才淺,研究中的遺憾早已是一種慣常心態了,每當看到電腦上的文字變成白紙黑字的印刷品,內心總是誠惶誠恐。自知本書的完成並不代表探索的結束,而隻是某一研究內容的小結,得出的結論與觀點必定存在疏漏與錯誤,隻是自己暫時沒有發現或發現了無力完善而已,因而非常期待同行的指正與幫助。
在研究與收集資料過程中,得到許多同道友人的幫助與支持,在此一並表示感謝。教學中與學生一起收集資料與研討,論文指導過程中的相互啟發,以及MPA學生根據實際工作經驗對行政倫理的理論闡釋,在本書的許多章節中都有體現。本書也凝聚了學生們的心血,他(她)們花費時間與精力幫助做了一些輔助性工作,如關於公共官員個體道德理性能力的研究中,王瑩同學曾經幫助收集整理文獻資料,教學中學生們與我共同翻譯整理外文資料,包括本書校對過程中劉冬蕾同學幫助整理參考文獻……在此表示衷心感謝。此外,還要感謝浙江大學“僑福建設基金”對本書的出版資助。
郭夏娟
2010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