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公共管理運動”興起以來,服務公眾逐漸成為現代政府管理的重要倫理責任,公共管理倫理的理論與實踐也隨之受到官方與學界的日益重視。在構建服務型政府進程中,公眾需求成為公共管理者的主導性倫理理念,公共管理倫理的建構也成為政府廉潔與效率的基本保障。對此,國內外公共管理實踐已形成共識。相應地,無論國外還是國內,公共管理倫理問題越來越受到學界的關注,區別在於,國內對公共管理倫理的研究起步較晚,隻是近十多年的事。因此,雖然至今已發表不少著作與論文,但這些研究成果仍然存在幾個方麵的問題:一是不少文獻在討論公共管理倫理問題時具有明顯的“倫理化”傾向。一些研究者從倫理學的理論視角出發分析公共管理中的倫理價值問題,而對作為公共管理活動過程的內在規律與運行機製關注不夠,倫理分析遊離於公共管理實踐,給人以一種隔靴搔癢之感;二是相當多的探討帶有“管理化”傾向。這類研究試圖從公共管理的角度解釋行政活動的倫理問題,但哲理性的倫理思考又顯得不足,缺乏深入的倫理解析,給人以一種不及要領之感;三是對“公共管理倫理”概念的理解含糊不清。翻閱相關文獻可以看到,許多論述公共管理倫理的文獻中,實際討論的是政府的行政倫理問題,而真正根據公共管理的特征探討行政倫理問題的並不多見,人們似乎更喜歡用“公共管理倫理”概念替換“公共行政倫理”或“行政倫理”,因此,有關什麼是公共管理倫理的問題上,提供的往往是似是而非之解。
上述問題也是筆者在從事公共管理倫理教學與研究中深感困惑之處。
由此,催生了本書構思的兩個思考。
其一,力求從交叉學科的特征出發,將倫理與公共管理兩個不同領域的問題進行整體性思考,以避免機械地將兩者雜糅在一起而進行貌合神離的論述。眾所周知,從公共管理學與倫理學的性質來看,兩者分屬於兩個截然不同的領域,各自的研究對象與任務也不同。自從亞裏士多德創立倫理學與政治學之始,倫理被認為是研究私人領域的行為學科,它不涉及公共領域;政治學的研究範圍是公共領域,是研究政治製度與運行的學科。在西方,這種理論傳統至今仍然影響著實踐與理論研究,例如,在私人領域中,個人擁有相當大的自由權利,隻要不妨礙他人,就可以自主自由地選擇行為,國家和政府不能強硬幹預個人生活。道德被認為是一種自由自主的選擇,沒有人可以強迫個人選擇某種行為方式,倫理學研究的是自由的私人行為。
相反,公共管理屬於典型的公共領域,這裏充滿著各種製度與規製,由等級與服從的強製性關係構成,與倫理學研究的私人領域具有本質區別。正因此,倫理一直被排除在公共管理領域以外,公共管理領域接受倫理規範經曆了相當長的過程,這足以說明兩者結合的困難。
的確,交叉學科涉及的倫理問題並非簡單地將兩者拚湊起來即可解決。
為此,筆者試著從聯係的視角探討公共管理的倫理問題:一是從理論視角出發,梳理在前公共管理時期行政倫理醞釀產生的發展曆史,以及進入公共管理時期的理論演進;探討公共管理倫理的研究方法以及行政倫理本身特有的價值思維方式,包括行政管理倫理價值取向的理論基礎與倫理責任理論。
二是從當代行政國家的公共管理倫理實踐出發,研討政府倫理行為在新公共管理背景下的多元價值目標及其行為選擇,結合我國政府麵臨的行政環境的多元性和複雜性,解析現實倫理困境的時代特征,尤其是政府公共管理倫理責任和個體行政人員的倫理衝突的特征,進而揭示個體行政人員倫理美德形成的規律。通過這種整體性思考,將倫理與公共管理實踐結合起來,以呈現政府公共管理倫理的基本框架與問題概貌。
其二,基於公共管理的特征構建本書框架。首先界定本書論述的“公共管理倫理”的指意,即狹義“政府公共管理倫理”,而不涉及所有公共組織與所有公共管理活動的廣義公共管理倫理,從指稱的範圍看,可以與“公共行政倫理”或“行政倫理”替換,以便與時下各種語焉不詳的使用習慣區別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