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狠心告別,狠心拒絕,才能擁抱成功(2 / 3)

將所擁有的東西分門別類,有助於幫助我們選擇。如果想要擁有一段愉快的旅程,那麼,首先,我們需要錢來解決旅程中的吃穿用度。這個世上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不在少數,但是他們很清楚物質基礎的重要性。他們的成功離不開最初的第一桶金。因此,如果你想要讓自己的人生路更加平坦,就一定要重視理財。錢的多少並不重要,因為金錢總是來來去去,重要的是看你怎麼用。對於會用錢的人來說,即便隻是少量的金錢,也可以創造出巨大的價值。對於沒有節製胡亂花錢的人來說,再多的錢也不夠浪費。

有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後,我們還應當攜帶一些最基本的東西,它們並不重,但是對我們的人生路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它們是誠實、守信、善良、自尊、自信、夢想和興趣。不管何時何地,隻要有它們在我們身邊,我們就不至於迷失自我,並且可以保證活力。

誠實守信的人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喜愛和尊重。如果一個人屢屢失信於他人,那麼他將失去別人的信任。而一旦陷入信任危機,那麼這個人之後的人生道路將會舉步維艱。一個想要走得更遠的人,切不可忘記誠信。

自尊讓我們不至於迷失墮落,自信則讓我們不至於退縮。有了它們的陪伴,我們才可以昂首闊步充滿信心地前行。夢想可以為我們指引方向,興趣可以使我們心情舒暢,有了它們,我們的旅途將充滿樂趣,又不至於迷失方向。

這些都是應該攜帶的,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是需要放下的。

首先要放下的,便是壓力。身處現代社會,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子,都有各種各樣的壓力。適當的壓力可以讓人保持工作熱情,按時完成工作。但是當下多數人都處於高壓狀態下,這樣非但沒法保證工作效率,還會讓整個人變得心力交瘁。因此在前行路上,一定要學會減壓。多數情況下,壓力來自於攀比,太過好勝會讓自己的壓力變大。其實完全沒有必要,這個世上人這麼多,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和不擅長的,沒有必要事事都爭第一。隻要將你最擅長的最喜歡的事做到極致,你就會成功。如果你有興趣和精力,將自己培養成為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也可以,前提是那是你自己喜歡的,而不是為了和人攀比。如果將才能作為攀比的工具,那麼最終成就的,也不過是庸才。

卸掉壓力之後,你還需要卸下過往。不管這個過往裏麵是令你開心的,還是令你悲傷憤怒的,你都要學會放下它們。作為一個成年人,你要學會轉換你的心情,調整你的情緒。如果一直讓過去的一些事影響你的心情,甚至影響到你的工作,那就得不償失了。人,要學會向前看。如果一直背負著過去的傷痛行走,那麼,你的腳步將會變得非常沉重。當然,並不是過去的所有東西你都要拋下,你要背著教訓前行,雖然它們很沉重,但是你要記得背上,直到你不會再犯相同的錯誤,那時你才可以真正放下。

除了以上兩種,你要放下的,還有貪婪、傲慢、自卑、忌妒。人人都想讓自己生活得好一點,達成一個目標後,便會想著再往高處爬。這是人之本能。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度,超過某個限度後,它對你而言將不再有益,反而有害了。多少“成功人士”就是毀在貪婪上了。貪婪容易麻痹你的神經,讓你禁不住誘惑,最終迷失自己。

和整個宇宙相比,地球上的人類又算得了什麼呢?能夠降生到人世就已經是一種幸運了。沒有誰比誰高貴,也沒有誰比誰卑賤。因此你不必帶上你的傲慢,也不必帶上你的自卑。帶著自信出發就好,將那些不良惡習遠遠地拋在後麵吧。

如果你想要一段愉快的旅程,那麼你現在該好好清一清你的行李了。將那些沉重的可能拖住你腳步的惡習清理出來,帶著可以庇護你的良好品行上路吧。

有時候,做減法是痛苦的。但是,為了更快達到終點,我們不得不一減再減。

說“不”是門學問

很多時候,拒絕並不是對他人的冷漠無情,而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我們生活在錯綜複雜的社會環境中,會遇到各種人與事,由於性格、利益、生活習慣與文化背景的差異,每個人做事都有自己的考量與出發點,尤其是那些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更是永遠將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這樣一來,與這類人相處勢必會引發一些衝突。許多人因為害怕傷害他人而一味遷就,但長久的遷就隻會使得自己鬱悶、憋屈。這種時候,我們必須學會拒絕。一旦他人的想法、決定與自己的意誌相悖,我們就要表明自己的立場與態度,將“不”說出來。隻有如此,才能避免事態惡化,並有效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另外,術業有專攻,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與不擅長的,並不是每件事都可以處理得當。對於那些自己力不能及的事情,也要坦然說“不”。

當然,“不”也不是那麼好說的。有的男人天生性格倔強、好麵子,無論什麼場合,隻要別人找他,哪怕內心再不甘願,他都會滿口應承下來,將“交給我吧,小意思”、“沒問題的!你放心”掛在嘴邊。這種應承許多時候隻是一種習慣,並沒有經過周密的思考,所以等他開始意識到自己根本沒有能力或時間兌現承諾時,便會後悔莫及。因為此時解決問題的時間更為緊急了,別人也無法找到更為有效的方法與合適的人,這種緊急時刻再去拒絕,隻會傷和氣,使雙方產生嫌隙。真可謂“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有的男人呢,因為性子過於溫和,害怕傷害別人,也不想與人為敵,所以隻要別人找他,都會應承下來。這就是常說的“老好人”。他們總是有太多顧忌,尤其是對於親朋好友的要求與求助更是“來者不拒”,雖然有時他們明白自己無力承擔,但害怕傷了自己與親戚、朋友之間的情誼,隻能死扛,勞心勞神不算,一旦失敗,更是惹得他人指責、抱怨個不停,弄得關係緊張。

由於不會巧妙說“不”,找不到合適的拒絕方法,最後總是惹得麻煩上身,落得吃力不討好。與人交往,難免會有需要說“不”的時候,遇到這種情況,一定不要把麵子放在第一位,必須有長遠的考量,適時說“不”。

巧妙地拒絕他人是一門語言藝術,也是一門高深的學問,並不是生來就具有的,而是需要不斷地積累、研究。隻有通過細心觀察與反複實踐,才能將這門學問徹底掌握並運用自如。

在拒絕他人時,語氣一定要禮貌、委婉,讓他人能理解你的難處,從而不好意思將這類事情強加於你。如果你過於直白地說“不”,隻會讓人覺得你是不想幫助他,從而弄得雙方都尷尬難堪。在拒絕他人時,除了語氣要委婉外,談話內容一定要明確表明自己的立場與態度,不要說得過於含蓄、模棱兩可,搞得對方雲裏霧裏,不清楚你到底是答應呢,還是不答應。尤其當對方提出的要求已經超出了你的能力範圍時,更要直截了當地告訴他你解決不了,不然貿然應承下來到時隻會失約,從而耽誤對方的正事。

有這麼一則小故事:

太陽下山後,有個趕路的秀才找不到過夜的客棧,就去敲路邊住戶的門,想在主人家留宿一晚。那家的男主人剛好不在家,隻留他媳婦看家,她隔著門道:“不好意思,家裏沒人。”秀才道:“不是有你嘛!”婦人焦急起來:“屋中沒男人。”秀才道:“不是有我嘛!”

這個故事巧妙點出了說“不”是需要一些技巧的。照常理,家中隻有一位婦人,是不方便留宿其他男子的,婦人的拒絕是應當的,但她沒有掌握拒絕的技巧,應答時沒有切中要點。如若她說“家中男主人不在,婦道人家不便留宿男客,恐有損名聲”的話,秀才必定不會多作為難,畢竟讀書之人最講究禮義廉恥。

在日常生活中,總會有一些朋友、親戚向我們借錢,請求幫助。根據自己的現狀,有些請求我們不便接受,但出於某些原因又無法坦然拒絕,這種時候,我們內心便會處於兩難的境地。如果直接拒絕,肯定會傷了彼此的和氣,日後碰麵也會尷尬;如果無奈地應承下來,雖然口裏答應了,但心裏還是憋屈、不樂的;而且雖暫時答應下來,但能力有限導致沒有完成,隻會使得關係日漸疏遠;如果前腳答應,後腳就反悔,那就淪為別人的笑話了。

樂於助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不能因為怕麻煩就拒絕向其他人伸出援手。不過幫助他人需要掌握一個度,不能毫無原則地接受他人的請求。如果他人的請求明顯不合情理,比如對方為了自己的私利來請求你的幫助,明顯損害了你或者是第三方的利益,那麼你可以毫不猶豫地拒絕他。生活中這類例子非常多,就好像你一個朋友上你家玩,看中了一位受人尊敬的長輩贈送給你的名人字畫,他直接開口道:“哎,我家正好差這樣一件裝飾物,送我吧!”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要求顯得非常無理。雖然表麵不動聲色,但我們每次聽到這類請求都會心裏鬱悶不已,然而無奈的是,又無法坦然對這種無理請求說“不”。

通常,委屈自己接受他人請求,無外乎以下幾點原因:

一、愛麵子,怕破壞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

二、顧慮拒絕別人後會破壞彼此的關係,等自己遇到困難時,對方也不會幫助自己了。

三、不善於言語,不清楚怎樣拒絕更為合適。

其實隻要抓住問題的實質,想要尋得解決之法並不困難,隻要掌握了以下幾點,便能巧妙地對他人的請求說“不”!

一、要先弄明白對方所求何事。

二、在拒絕前,要結合自己的能力,合理分析請求事項。

三、在拒絕時,語氣一定要溫和、委婉,不能板著臉。

四、要向對方講明拒絕的原因,並且態度堅決。

五、要向對方講明這次拒絕隻針對這個事項,而不是他這個人。

六、拒絕他人時,最好是親自解釋清楚,而不是請第三方代勞。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有需要他人幫助的時候,也難免會碰到他人請求自己。實際上,沒有任何人能有求必應,畢竟個人能力有限。所以在人際交往中,學習一下怎樣巧妙拒絕別人是很有必要的,這樣既不會得罪別人,也能給自己留條後路。

男人在麵對他人的請求時說“不”並不可恥,盲目許諾卻又無法兌現,才會遭到嘲笑。記住,在能力範圍內的請求要欣然應允,但遇到力不能及的事要坦然說“不”,不會有人因此瞧不起你,因為一顆真誠的心是會被諒解的。

近賢者,遠損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是群居性動物,必然要與各色人等打交道。但是明智的人會接近那些賢德的人,遠離那些卑劣的人。如此,你才會如芝蘭之室,自有高雅之風。

魯迅在年輕的時候,前往日本留學,他當時選擇的專業是醫學,因為他在童年時見到了太多生了疾病,但又苦於無錢醫治的親人好友,就這樣痛苦地死去,這對魯迅的兒時時光留下了很重的陰影。所以,他來到日本後,便選擇了醫學。

但是,令魯迅感到失望的是,和他一起同樣來日本留學的那批清朝留學生,很快就沉溺於日本的糜爛生活中,每天徘徊於日本的花街柳巷和歌舞團中。魯迅則是一門心思地努力學習著醫學知識。這些留學生們見到魯迅依然頑固地在刻苦學習,紛紛對魯迅冷嘲熱諷。魯迅完全不為所動,依然堅定著自己最初來到日本時定下的信念。

後來,魯迅在自己的老師藤野嚴九郎先生的悉心教導下,不斷取得優異的成績。有一日,又是一批留學生在教室外找到了已經放學的魯迅,他們主動上前邀請他去參加他們周末舉行的“天朝留學生群歡聚會”,並且對魯迅著重說道:“周同學(魯迅原名為周樹人),你已經來到日本差不多有一年之久了,卻從來沒和我們見過幾次麵,大家同為中國留日的留學生,也可以算作是同輩朋友了,這次聚會,想必有許多東西是周同學前所未見的新鮮事,你在日本的生活一向都是深居簡出的,這次是個難得長見識的機會,不知周同學可否有興趣與我們這幫同學們聚上一聚呢?”

魯迅冷笑了一聲,對這些不學無術的同學們說道:“想必我周某人一個人待慣了,確實是有許多的新奇東西不曾得見的,哪會像各位仁兄一樣,天天往外處跑,見多識廣呢?再者,我與諸君不同,各位天天都在努力研究日本的新科技、新發明,周某不才,隻會去研究本人的那個小專業,我一清貧學子,怎麼可以和各位‘鴻儒’們相比較呢?各位還是請回吧,我在此先祝諸君今晚的聚會辦得有聲有色,能令各位歡聚一堂。告辭了。”說完,魯迅看都不看這群人一眼,徑直走出了學院的大門。

自此,魯迅和這班清朝留學生們的關係變得越來越疏遠,其他的留學生們也在有意識地孤立魯迅,以為依靠這種孤立的策略,就會讓魯迅覺得壓抑和孤獨,最後主動來找他們,加入他們的這個交際圈子中。但是,魯迅絲毫不為所動,他正在進行更加高深的醫學課題的研究,這些人孤立他,反而為他製造了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魯迅正好是求之不得呢。於是,魯迅成功地避開了這些人的騷擾和孤立,與這個所謂的“天朝遣日留學生”的小團體完全斷絕了來往。這樣,魯迅交往的人便都是願意學習醫學知識的學生,以及學識、品德優秀的老師們,這對魯迅後來的進步功不可沒。

魯迅在日本留學的這段日子裏,主動和那些整天遊手好閑的中國留學生們劃清界限,為自己贏得了寶貴的學習時間,而且避免了他們這些人的精神汙染,保持了自身的思想純潔和學習熱情,如此,他才能夠看清國人當時的麻木與冷漠,並且為之反抗、奮鬥。

遠離那些目光短淺、追名逐利之流,這一點在德國偉大的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身上也體現過。在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這個物理學上驚世駭俗的學說之後,愛因斯坦立刻一舉成名,幾乎每天都有數不清的物理學家找到他,要激動地和他討論物理學問題,各大科學雜誌的記者和撰稿人也紛紛找他詢問物理知識,以及安排他的專門采訪和獨家報道,每天來找愛因斯坦的人真可謂是絡繹不絕,門庭若市。愛因斯坦一下子變成了全民偶像,不勝其煩,但是他也沒有很好的辦法來轉移公眾和媒體的視線,這令愛因斯坦苦惱不已。

一個休息日,愛因斯坦參加完了一個科學研討會,剛剛身心俱疲地回到住所,就立刻出現了一批等待已久的媒體記者們。愛因斯坦沒有辦法,隻好請他們來到自己家,他剛剛洗了把臉,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記者們的問題就像連珠炮一樣開始了:

“愛因斯坦先生,現在全世界都知道了您的大名,您將有希望成為人類曆史上首屈一指的科學家,請問您做好了這種思想準備了嗎?”

“愛因斯坦先生,您在德國的物理科學界取得了如此高的成就,請問您還會繼續待在德國進行您的科學研究嗎?”

“愛因斯坦先生,我們想采訪一下您的傭人,可以嗎?”

“愛因斯坦先生,請問您平常在進行物理學研究的時候,會不會感到疲憊過度,甚至覺得很無聊呢?”

“愛因斯坦先生,您覺得德國本地的媒體是否足夠熱情?您怎樣評價他們呢?”

愛因斯坦對這些問題簡直哭笑不得,隻好一一進行了解答,當他終於回答完了最後一個問題時,總算是長舒了一口氣,結果,一個遲遲沒有機會上前提問的記者又湊了過來,對愛因斯坦問道:

“愛因斯坦先生,您現在毫無疑問是這個世界上數一數二的科學家,請問,您對怎樣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是否有您的獨到見解呢?”

愛因斯坦無可奈何地對這個惱人的記者回答道:“聽著,孩子,想要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必須要有三樣東西,這三樣東西,我通常把它們用一個公式來表述出來。”

“那麼,請問您所說的公式是什麼樣的呢?”這個年輕的記者自以為能拿到愛因斯坦的獨家秘密,立刻來了興趣,忙不迭地追問道。

“這個公式很簡單,X+Y+Z=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麵無表情地說。

“那麼,這個公式裏的三個字母,究竟代表了哪三樣東西呢?”記者問。

愛因斯坦一個一個地向這個記者解釋道:“第一,X代表著對待科學的嚴謹態度,以及熱愛科學的積極性,還有對科學上的真理所進行的永不停息的努力追尋和探求;第二,Y代表著這位科學家的科學天賦,以及能否抓住機會的敏銳思維,更關鍵的是,能否有對科學進行創新或者推翻的勇氣;第三,也就是要素Z,它其實並不是最重要的,但它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項……”

“請問這個Z到底代表著什麼?”年輕的記者急了,“想要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還需要什麼樣的要素呢?”

“第三,要素Z,它代表的是,多幹實事,少說廢話。”愛因斯坦言簡意賅地結束了這個話題。年輕的記者一下子變得麵紅耳赤,尷尬不已,又不知道該如何反駁他。

第二天,年輕的記者將這次采訪記錄做成了愛因斯坦的專題報道,立刻在媒體圈中掀起了軒然大波。媒體紛紛對愛因斯坦的最後一個“Z要素”進行了質疑,愛因斯坦的這一回答讓媒體覺得自己大失顏麵,也讓愛因斯坦和媒體界的人際關係一下子惡化了不少。從此,愛因斯坦反而落得了個清靜,得到了充分的個人時間和自由,避免了媒體界那種無窮無盡的騷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