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我們習慣上叫她棕櫚(1 / 1)

芷寧,我們習慣上叫她棕櫚。

芷寧比一般被我們稱為白淨的姑娘還要白,白到出格兒。有時一起玩,有不相識的新朋友加入,會對她格外關照,因為看她臉色,以為她身體不舒服。

因為白,一雙眼睛顯得特別黑。如此黑白分明,一絲瑕斑都沒有的一張臉,讓我覺得,這樣的姑娘,生在這個紛擾雜亂的年代,有點格格不入。如果生在山還是山、水還是水的古代,會更融洽些。

在我想象中,古時候的姑娘,就像芷寧這樣吧:細眉細目,白白淨淨。說話慢悠悠的,從不大聲。穿些顏色低調、寬寬大大的衣服。走路步子小,但很穩,極少歡蹦跳躍。有心事悶著琢磨,能消化的,就當什麼都沒發生;消化不了的,寫下來。當然,難免偶爾也有寫下來都消化不了的,就在可控範圍內發泄,比如,找最親近的閨密傾訴。

從古比到今,現代姑娘則大多情緒激烈,言行豪放。心裏存不住事,稍有不順心,必得當場一吐為快。這些特點,都和芷寧沒相幹。

七八年前剛認識芷寧時,她正在努力融入這個不太適合她的社會。她在一家雜誌社供職,是個圈內公認的好編輯,工作非常努力,努力到臉色在她自然白之下,又埋了一層慘白,憔悴,走路像在風中飄。還記得有一天,一夥人在簋街一個老宅子裏吃飯,她一直緊蹙眉頭,雙臂不自覺地環抱自己。問她,她說,這裏陰氣太盛。一般說來,這是人身體比較虛弱的表現。

很努力的芷寧,在工作中的種種艱辛付出皆未得到回報,周圍朋友都替她抱不平,芷寧自己對此也困惑,同時很無奈。可是該工作了,還是撲上去。我在一邊旁觀,心裏愈加肯定了一分自己的感覺:她,和這個節奏如此之快、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年代,的確格格不入。

好在因了種種機緣,芷寧的生活突然生變,她隨夫君離開北京,去海南生活。她不再必須要去融入這個年代,她盡可“宅”著,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從此,芷寧好像突然活了。

先開始,我看到芷寧的博客幾乎每日更新,沒有閑言碎語,沒有流水賬,每天一篇小評論,電影的觀後感,或者是讀書心得。篇篇寫得認真,看法獨立,從不人雲亦雲。感覺上,一部電影或是書對於她,都是純粹一對一的關係,她從不管這書在社會上是個啥評價,這電影別人看了怎麼說。我每隔一段時間去看,看她字裏行間,都是自在二字,為她高興。

再後來,某天,芷寧突然發來一個文件,打開一看是部長篇小說。講她經曆過的一些事,生命中的一些過客,因為不少人物的原型我都認識,我看得興致盎然,同時看她如何把張三的腦袋、李四的胳膊、王二的腿拚接一處,不時會心一笑,讚歎她把握文字的奇巧而不失自然。

這個應該生在古代的姑娘,終於找到了與這個年代的相處之道,那就是通過某種媒介來感知這個時代、參與這個時代。這一媒介就是書、電影。無論是讀書、寫書、看電影、寫電影,她都不必直接裸麵這個年代,她可以保持一定距離,但又不遠離。這樣的相處,讓芷寧越來越自在。

一個自在的人,筆下的故事和人物,會平順,讓人看了舒心。眼下大多數人、大多數文字,都太不舒心了,不妨讀讀芷寧,也就是棕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