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總論(1 / 3)

傳染病是由致病微生物如病毒、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細菌、螺旋體、真菌、原蟲、蠕蟲等所引起的並具有傳染性的疾病。

第一節 感染與免疫

人群與外界的接觸,就可能被致病微生物侵襲人體,這些致病微生物通過人體皮膚、粘膜、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徑而使機體遭受感染。但是,人體由自己的保護係統,用來防護外來致病因素的侵入。如屬非特異免疫中的皮膚與粘膜、吞噬係統和非特異抗微生物物質;屬特異免疫的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譬如完好無損的皮膚與粘膜可起到防止病原微生物入侵的屏障作用;它所分泌的脂肪酸、溶菌酶、胃酸等對細菌有很強的殺滅作用。鼻毛可用來防止帶有微生物的塵埃進

入呼吸道等。吞噬係統中的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等可將侵入血液中或感染灶內的微生物吞噬。非特異抗微生物物質,包括補體、擾索、溶菌酶、備解素等,具有滅活病毒、殺死或溶解細菌、螺旋體、原蟲等,還可促進吞噬細胞的吞噬與殺滅微生物的作用。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組成人體的最後防線。致敏T細胞與相應抗原再次相遇時,通過細胞毒素和淋巴因子來殺傷病原體及其所寄生的細胞。致細胞受抗原刺激後,即轉化為漿細胞並產生能與相應抗原結合的抗體。而抗體具有促進吞噬作用與促進殺傷細胞的作用。

因此,感染與免疫,實際上是人體與病原微生物之間相互作用、鬥爭的過程,是人體戰勝病原微生物或是病原微生物戰勝人體,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

第二節 傳染病的病原

傳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病原微生物最為多見的是病毒和細菌。病毒類型有數百種,如可致感冒、流感、咽峽炎、支氣管炎、嬰幼兒腹瀉、麻疹、風疹、水痘、單純皰疹、帶狀皰疹、乙腦、流行性出血熱、流行性腮腺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狂犬病、登革熱、黃熱病等不同類型的病毒。

細菌的種類也相當多,如百日咳杆菌、白喉杆菌、結核杆菌、傷寒杆菌、破傷風杆菌、炭疽杆菌;腦膜炎球菌、肺炎球菌、淋球菌;霍亂弧菌等等。

立克次體病也不少見,病原為奠氏、普氏、東方、立氏等立克次體與貝氏考克斯體等。支原體主要引起肺炎、尿道炎等。衣原體主要引起砂眼、性病淋巴肉芽腫、尿道炎等。其他,常見的真菌有曲菌、念珠菌、隱球菌、放線菌、毛黴菌等;常見的螺旋體有鉤端螺旋體、梅毒螺旋體、回歸熱螺旋體等;較常見的原蟲有瘧原蟲、阿米巴原蟲、弓形體等;常見的蠕蟲有蛔蟲、鉤蟲、蟯蟲、鞭蟲、絛蟲、薑片蟲、血吸蟲、肺吸蟲、包蟲、絲蟲、華支吸蟲等。

第三節 傳染病的流行過程

傳染病的流行過程必須具備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三個基本環節,缺少一個環節即不會構成流行。三個環節受社會因素和自然因素影響。

1.傳染源是指病原微生物在體內生長、繁殖並能將其排除體外的人和動物。

(1)病人:病人是重要的傳染源。但在傳染病的不同傳染期有顯著差異,如流感、病毒性肝炎、麻疹、水痘等在潛伏期後期鄢有傳染性,但大多數傳染病則以臨床症狀期為主要傳染期,恢複期傳染性逐漸減少。

(2)病原攜帶者:慢性病原攜帶者因症狀不顯而長期排出病原體,對某些傳染病,如傷寒、菌痢等,有重要的流行病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