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原原一走進教室便問萍萍昨天去哪兒玩了。萍萍回答媽媽帶她去看望生病的外婆了。原原長舒了一口氣,原來如此。
讓孩子學會理性思考
當發現孩子猜疑某個人或某件事時,父母要讓孩子學會理性思考,教他不要朝著有利於猜疑的方向思考,這樣,孩子就不會無端猜疑了。
一天上語文課時,老師批評某個同學寫的作文字跡很潦草,希望他以後注意些。聖宇知道自己的字寫得不好看,由於老師並沒有直接說出那個同學的名字,他便覺得老師是在批評自己。正好,一位坐在前麵的女同學看了聖宇一眼,他更認為老師批評的人是自己了。直到放學回到家,聖宇還是滿臉的不愉快。媽媽問他發生了什麼事,聖宇便將老師在課堂上所說的話以及自己的想法一五一十地講給了媽媽。
媽媽知道聖宇的想象力豐富,經常無端猜測,聽完便告訴他:“雖然老師說的某個同學包括你在內,但是,你們班有30多名學生,老師專門指你的可能性不大。那位女同學可能是看你,但也有可能是看坐在你後麵的同學,或者是看教室後牆的黑板報。重要的是,你仔細想想看,自己寫作文的時候是很認真呢,還是敷衍了事呢?”聖宇說:“我寫作業時都很認真仔細。”“這就對了,隻要你是認真地寫,而且字寫得很幹淨整潔,那麼老師就能看出你的學習態度是端正的。所以說,你的判斷是錯誤的,老師並沒有批評你。”“是嗎?”聖宇歪著頭,疑惑地看著媽媽。媽媽鼓勵他:“這樣吧,以後你每天晚上寫完作業後再練練字,爭取把字寫得漂亮些。這樣,以後老師再批評哪個同學寫字潦草時,就肯定不是在說你了。”
經過媽媽的開導,聖宇解開了心中的“疙瘩”,還變壓力為動力,字寫得越來越好了。
增強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
當孩子猜疑別人對自己有看法時,父母要增強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告訴孩子,一個人難免遭到別人的議論和流言蜚語,不必放在心上,不要在意別人的看法。這樣,孩子就能從多疑的心理狀態中解脫出來。
亞飛的英語成績很好,她特別喜歡自己的英語老師,她經常告訴媽媽英語老師連說話的聲音都非常好聽。
一天下午放學後,亞飛沮喪地回到家,對媽媽說:“英語老師冤枉我偷錢了。”媽媽一聽這可不是小事,趕緊問她怎麼了。事情是這樣的:那天班裏收取了一些費用,老師將錢放在了講桌上。在這期間,亞飛和幾個同學一直在講桌旁玩耍打鬧,後來老師數錢時發現少了一元。就說:“你們幾個找找,找不到就你們賠。”聽到這話,同學們一雙雙的眼睛都盯著他們幾個看。亞飛就受不了了,一直很傷心,說老師懷疑她偷錢了。媽媽告訴她:“可能是老師當時心情不好,有點煩,隻是順口說出了那句話。而且也沒指名說那一元錢就是你拿的。所以,你不用擔心,沒拿就是沒拿。同學們異樣的眼光也不用介意,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亞飛的淚花已經在眼眶裏打轉了,她說:“可是,老師說找不到就要我們賠,她的意思就是說我們拿了。”媽媽對她說:“你可以帶一元錢交給老師,但是你得向老師說明白,你沒有拿那一元錢。你就認為老師當時的心情不好,過一段時間就沒事了,老師還是很喜歡你的。”
聽了媽媽的話,亞飛心中的疑團煙消雲散了,她感覺輕鬆多了。她每天照樣上學、放學,時間一長,所有人都把這件事忘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