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過晚飯,一家人準備出門散步,外麵刮著風,媽媽讓希希幫她拿件外套。希希將外套遞到媽媽的手上時,媽媽親切地對她說:“謝謝你,寶貝!”希希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時間一長,希希就養成了一個好習慣——接受他人的幫助時說聲“謝謝”。她再也不認為別人關心自己是應該的了。
讓孩子學會為他人著想
改變孩子冷漠的性格,讓孩子真正關心、體貼他人,就要引導孩子站在他人的立場上,設身處地地多為他人著想、考慮。告訴孩子,遇事多為他人著想,就能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們之間的矛盾,不僅給他人帶來了方便,自己也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同時也能得到別人的幫助與關心。
周周是個隻注重自己的感受的孩子,他從來不考慮自己的行為給別人帶來的影響。
一天晚上,周周坐在沙發上看電視。電視裏正在播放一段舞蹈節目,喜歡跳舞的周周情不自禁地站起來,把聲音放大了許多,然後隨著舞曲跳了起來。媽媽聽到了,走過來說:“兒子,該睡覺了。”可是,周周沒有停下來,他隻看了媽媽一眼,說:“我不困,等會兒再睡。”媽媽要求他把音量調小些,並且告訴他不能再跳了。然而,周周不聽,依然我行我素。媽媽又提醒他:“爸爸已經睡覺了,這樣會打擾到他,樓下的叔叔阿姨肯定也休息了,你又蹦又跳的也會影響到他們。假如你休息的時候,別人打擾你,你也會不高興。”
聽到媽媽的話,周周覺得很有道理,便不再跳了,又把音量調得很小。以後做其他事情時,他也會想想:我這樣做會不會影響到別人?
讓孩子體會到幫助別人帶來的快樂
調動孩子積極幫助他人的熱情,父母可以鼓勵孩子以實際行動去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也可以讓孩子幫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他在幫助別人並得到別人感謝的同時,感受到快樂。
銘銘從來都沒有幫助過別人,夥伴摔倒了,他不會上前扶起來;同學感冒了,他也不會拿出自己備用的藥。他總是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生活態度。
一天上午,媽媽送銘銘去學校。在一段上坡路上,他們看到一位老爺爺在吃力地拉著車,媽媽提醒銘銘去幫忙。銘銘說:“他拉他的,關我什麼事啊。”媽媽埋怨他沒有同情心,對他說老爺爺很累,如果他肯搭一把手,老爺爺就能很輕鬆地走過這一段上坡路,還會誇獎他樂於助人呢。這時,老爺爺好像沒有力氣往上拉車了,就在車子快要往下滑的時候,銘銘和媽媽用力幫老爺爺推了一下。到了平整的路麵上,老爺爺對銘銘說:“謝謝你!小朋友,真是個懂事的好孩子。”因為這件事,銘銘高興了好一陣子呢。
媽媽患有頸椎病,平時上班很辛苦,下班回到家還得照顧銘銘,而銘銘呢,隻知道要媽媽關心自己,卻從不知道關心一下媽媽。
一天晚上,媽媽由於工作了一整天,她的脖子又麻又痛,於是便躺到床上休息。銘銘就坐在沙發上看動畫片,媽媽把他叫過來,讓他幫自己按摩一下脖子。可是,銘銘卻推說有作業。媽媽很失望,便假裝快哭出來了,說:“媽媽真的很疼,你幫媽媽揉揉吧。”看到媽媽可憐的樣子,銘銘有些不忍心了,他坐到床邊,輕輕地幫媽媽揉了起來。過了一會兒,媽媽讓銘銘停了下來,誇獎他說:“兒子,你真厲害,你的按摩比吃任何藥都管用,媽媽好多了,已經不疼了。辛苦你了!”聽到媽媽這麼說,銘銘高興極了。
從那以後,銘銘常常會主動地給媽媽揉揉脖子,他再也不對媽媽的疼痛視而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