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及時肯定、表揚孩子的表現
孩子靦腆、害羞,父母可以選擇一些簡單的社交行為讓他鍛煉一下,比如打招呼、問好等。當孩子有了哪怕一丁點兒進步時,一定要及時給予肯定和適當的讚美,逐步幫助孩子樹立與人交往的信心。
珊珊的媽媽就會經常鼓勵、表揚她:
珊珊也是個害羞的孩子,見到陌生人就會顯得局促不安。媽媽常常鼓勵她主動與別人打招呼、問好等。
這天,媽媽帶珊珊上街購物。在商場裏,正好遇到了一位同事。媽媽向同事介紹了自己的女兒,珊珊雖然有些緊張,但她壯了壯膽子,大方地說:“叔叔好!”媽媽的同事聽後誇獎珊珊是個懂事的好孩子。叔叔走遠後,媽媽表揚她:“你做得真棒!主動向別人問好並不難是不是?以後你也要這樣做。”
在媽媽的鼓勵與讚揚下,珊珊慢慢地不再害怕見陌生人了。
3. 不要當麵給孩子貼上靦腆的“標簽”
千萬不要當著孩子的麵給他貼上靦腆的“標簽”,說他是個害羞的孩子。殊不知,這種暗示會深深植入孩子的內心,他會認為自己就是這個樣子了,不可能改變。可能以後他還會利用這個“標簽”來逃避不喜歡的人。
有客人來家裏或遇到陌生人時,靦腆的嵐嵐從不敢主動向他人問好,媽媽總是替嵐嵐解圍:“這孩子害羞,不愛說話。”這樣就給了嵐嵐一種心理暗示:隻要媽媽的一句話,就可以幫我遮掩了。反正我就是個害羞不愛說話的孩子,我以後也不用向別人打招呼了。
一天,一位阿姨來家裏找媽媽談事情。嵐嵐不喜歡這位阿姨,當阿姨主動和嵐嵐打招呼時,嵐嵐隻是看了看她,並沒有說話。媽媽歉意地說:“嵐嵐就這樣,不太愛說話,別介意啊。”阿姨連忙說:“沒關係,沉默的孩子心眼多。”
兩位大人就這樣一笑了之,她們不知道的是,嵐嵐正好利用了靦腆這個“標簽”有意地逃避自己不喜歡的人,這對嵐嵐的成長很不利。
4. 通過一些故事來改變孩子靦腆、害羞的性格改變孩子靦腆、害羞的性格,父母可以多給孩子講一些故事,讓那些不害羞、膽子大的主人公影響他。
4歲的鳴鳴膽小、怕羞,像其他孩子一樣,他很喜歡聽媽媽講故事。
一天晚上,媽媽在書上看到了一個故事,名字叫《怕羞的小黃鶯》。於是,媽媽把鳴鳴叫到麵前,講這個故事給他聽:“從前,有一隻小黃鶯很膽小怕羞,雖然它的歌兒唱得十分好聽,但是它從來都不敢當著別人的麵唱歌。後來,在許多好朋友的幫助下,小黃鶯參加了森林裏舉辦的音樂會,它的歌唱得好聽極了,所有的小動物都為它熱烈鼓掌。小黃鶯很開心,從此它就變得不害羞了。”看到鳴鳴聽得入了神,媽媽繼續對他說:“孩子,你要向小黃鶯學習,克服自己害羞的毛病。”鳴鳴眨了眨眼睛,說:“小黃鶯好棒,我會做得比它還棒。”
聽了這個故事後,鳴鳴堅定了克服害羞的信心。漸漸地,他膽子變大了,不再扭扭捏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