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大哲學家培根曾說:“注意你的思想,它會變成你的言語;注意你的言語,它會變成你的行動;注意你的行動,它會變成你的習慣;注意你的習慣,它會變成你的性格。”
美國教育家約·凱恩斯也有句名言:“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可見男孩的性格是與他的命運緊密地聯係在一起的。因此,媽媽用培養他的性格的方式來改變他的命運吧。
細節1:讓男孩走出孤僻的困境
媽媽提問:孩子非常孤僻、不合群怎麼辦?
一般來說,男孩都非常喜歡“抱團兒”,但是我家男孩恰恰相反,他非常孤僻,平時也喜歡一個人待著,放學也是一個人回家,平常也很少關心其他同學的事情。雖然他學習成績很好,但是有同學找他問問題的時候,他卻不愛幫助他們。孩子平時幾乎沒什麼朋友。這讓我非常擔心,不知道怎樣才能讓他和其他的男孩一樣開朗、合群?
專家解答:媽媽應該檢查家庭中是否存在孤僻的源頭
男孩一般天性開朗、好相處,如果媽媽發現自己的男孩存在孤僻的現象,就應該格外地引起重視。對於這種現象,應該先檢查家庭中是否存在“孤僻”的源頭,是否是這些因素影響了孩子。
有的媽媽平常因為生活瑣事纏身,很少陪孩子,也不關注男孩與其他孩子的交往情況。而且,大部分家庭都居住在單元樓內,鄰居之間也很少往來,孩子耳濡目染,就更加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
所以,媽媽應該先檢查自己的家庭生活中是否存在孤僻的因素,從自身狀況開始重視和改變,給孩子營造一個開朗的家庭環境。
為媽媽支招:
第一,媽媽要多給男孩一點時間,他就能少一點孤僻。
每一個男孩在成長的過程中除了對物質條件的需求外,還有更重要的心理需求,那就是對家庭溫暖、親情和愛的需要以及對父母能理解自己的渴望。這些都是男孩心理健康成長中必不可少的營養和催化劑,失去了這些條件,孩子就沒有了安全感,就會慢慢地變得孤僻。
由於工作忙的關係,小龍的媽媽很少有時間陪小龍。媽媽發現小龍的成績並沒有因此而受任何影響,因此就更加疏於和小龍溝通。
終於有一天,小龍的媽媽被老師叫到了學校。原來,小龍出現了很嚴重的孤僻症,這時小龍的媽媽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由於自己工作繁忙,忽視了對小龍的關心,結果造成了小龍現在的狀況,媽媽對此後悔莫及。在老師的建議下,小龍的媽媽決心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裏,小龍的媽媽不但關心小龍的學習,還經常陪他聊天,談心。慢慢地,小龍變得開朗了一些。這時候,媽媽又特意要求小龍每天向自己講述學校裏發生的事情。於是小龍在學校裏就開始注意觀察別人,也和同學們一起玩鬧了,晚上自然也能開開心心地告訴媽媽他一天的收獲和心情了。就這樣,小龍終於走出了孤僻的陰影。
第二,讓男孩在娛樂活動中增加和他人的溝通和交流。
媽媽要對孩子參加活動放心,男孩成長過程中的摔打、磕碰屬於正常現象,媽媽不必過於擔心這些事情。
男孩小訊平時不愛說話,周六、周日也不喜歡和其他的孩子玩耍,媽媽為此隻能給他多買一些課外書,幫助他開發智力,排遣孤獨。可是,家庭的天地畢竟太小,不能滿足孩子在發展過程中的各種要求,雖然小訊的智力得到了開發,但是他的性格卻變得孤僻了。
媽媽發現了這一問題,於是就鼓勵小訊要多和其他孩子接觸、交流。不僅如此,小訊的媽媽還經常帶小訊去少年宮等地方,讓小訊與其他的孩子多接觸。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媽媽發現這種嶄新的娛樂方式徹底地改變了小訊的性格,不到半年的時間,小訊就成了少年宮的活躍分子。
第三,媽媽對男孩的教育方式不要過於嚴厲,過於嚴厲的方式容易讓男孩不敢和家長溝通,從而變得孤僻。
讀小學二年級的偉偉是個聰明的孩子。他遵守紀律,做作業認真,書寫工整,成績也很好。但是他性格孤僻,上課不愛舉手發言,平時也不愛說笑。有一次歌唱比賽,老師讓偉偉參加,但是無論怎麼做他的工作,他都不肯參加。
後來,老師找偉偉的媽媽了解情況,結果發現偉偉媽媽管教孩子的方式太嚴格,從而讓孩子對參加比賽產生了一種恐懼心理。偉偉擔心,如果代表集體參加比賽失利就會遭到媽媽的嚴厲批評。在老師的建議下,媽媽改變了原來的態度,主動地鼓勵偉偉參加歌唱比賽,並且告訴偉偉:“比賽重在參與,媽媽不會計較比賽成績。”不僅如此,媽媽在其他方麵也改善了對偉偉的教育方法和態度,慢慢的,偉偉的性格有了很大的改觀。
細節2:好鬥是男孩的天性
媽媽提問:孩子好鬥打架,怎麼辦?
我家孩子總愛和別的孩子打架,前幾天還發生了這樣的一件事情。我的一個朋友要出差,臨時把孩子托付給我,也是一個男孩。我當時想,兩個男孩在一起,可能彼此會有共同的話題,孩子也不孤單。
吃飯的時候,我家孩子看到我盛飯,就主動過來幫忙,但是不小心碰到了正在吃飯的朋友的孩子,於是兩個孩子居然從簡單的爭吵發展到拳打腳踢。雖然兩人在我的勸解下都鬆了手,倆孩子也都沒有受傷,但是對於孩子的這種“好鬥”,我實在不知所措。
專家解答:孩子愛打架,媽媽應該冷靜處理
這裏要告訴媽媽們的是,愛打架是男孩的天性。男孩子和女孩子對被激怒的反應是不一樣的。同樣一件不公平的事情,會使一個男孩產生攻擊性的行為,卻不會引起一個女孩的如此行為,雖然這個女孩可能會為這件事而心情不好。
從這個角度來說,打架是男孩疏導情緒的一種方式。如果自己的男孩和其他孩子打架,媽媽要冷靜地處理,切忌火冒三丈,以暴製暴。更不要在事情還沒有搞清楚的情況下,橫加幹涉,把小事搞成大事。
很多男孩會在打架的經曆中,重新認識自己,在沒有形成較大傷害的情況下,打架還能給男孩帶來好處。例如,力量不如別的男孩大而在打架中吃虧的男孩,就可能學會思考,重新考慮自己在力量不足的情況下,應該采取什麼樣的方法解決問題,而不是盲目地同別人動武。而打架沒有吃虧的男孩,也有可能在疏導了自己的壞情緒之後,反思自己的過激行為給對方帶來的傷害,以避免下次類似事情的發生。
所以,媽媽們對男孩打架的事情不必過於緊張,不要壓抑孩子的天性。從某種意義上講,打架很多時候能鍛煉孩子的勇氣、能力和智慧,並且讓孩子建立新的友誼。隻要媽媽適當加以引導,就能真正地有利於孩子的全麵成長。
為媽媽支招:
第一,用“無為而治”來治理男孩打架的行為。
每一個媽媽都應該對自己的孩子有信心,要知道,孩子的世界和大人並不一樣,應該盡量用“孩子的視角”來看待孩子的行為。孩子間的事情自有他們的解決辦法,孩子之間的爭執或衝突,一般不是什麼大不了的矛盾。即使他們之間發生衝突也主要是由於孩子小,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過於簡單而已。而且小孩子一般是不記仇的,要是沒有家長摻和,他們一會兒就可能和好如初。
相反,如果孩子之間出現爭執,媽媽又因為氣憤、麵子等各方麵原因而出麵幹涉,這樣不僅不利於孩子學會處理自己的事情,而且家長的參與還有可能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從而傷了家長之間的和氣。孩子發生矛盾和衝突,家長要相信他們,讓他們自己處理、解決,這樣才有利於鍛煉孩子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如果孩子由於各種原因不得不和其他男孩動手,那麼媽媽就有義務給孩子提供其他解決問題的方式。
嘉嘉和小剛打起了架,因為兩個人在路上撿到了10元錢,嘉嘉說:“是我先發現的10元錢。”小剛說:“明明是我先看見的!”兩個孩子吵了起來,最後還動了手。後來,嘉嘉的媽媽得知了這件事,問明了原因之後,就給孩子講道理:爭論和打架實際上是沒有意義的,兩個人一起把撿到的錢交給老師,這才是正確處理問題的辦法。
果然,兩個孩子聽了嘉嘉媽媽的教導,心悅誠服地拉起手,一起把撿到的錢交了公,兩個人因此還受到了表揚。
第三,孩子打架比較嚴重的時候,媽媽們應該果斷采取措施幹涉。
可以這樣做,首先傾聽孩子的敘述,並看著他們的眼睛,讓他們每個人都感覺受到重視。然後,讓每一個參與爭吵的孩子體會一下他人的感覺,讓他們學會體會對方的感情,而不是完全憑自己的意願行事。最後當孩子懂得理解對方而且又和好的時候,媽媽可以用溫暖的語言表揚他們,肯定他們為此所做的努力。
第四,媽媽要注意,遠離“道歉”的陷阱。
很多媽媽都有這樣的教子誤區,那就是看到孩子打架,無論是誰贏誰輸,不問究竟,一律用“道歉”這種方式化解。這樣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為不論是“無為而治”,還是在特殊情況下的幹涉,媽媽都應該知道事情的緣由,做到心中有數,從而有效避免以後類似事情的發生。不要一旦發生爭執就強迫孩子互相道歉,這毫無意義,隻能讓孩子學會說假話來逃避問題和解決實質性的矛盾。
細節3:男孩經常喜怒無常怎麼辦?
媽媽提問:孩子愛發脾氣,喜怒無常,我該怎麼辦呢?
我的孩子今年10歲,他有一個很大的缺點,那就是喜怒無常。舉個例子來說,孩子喜歡打乒乓球,雖然我們平常很忙,但是到了休息日的時候,總是要抽出時間陪他打球。可是打球的時候,隻要他某個球打得不好,馬上就會發脾氣,有時候還會哭鬧,孩子的爸爸也很生氣;而且,球打好了,他也會喜怒無常,突然就把球扔了,說句“沒勁”,就不玩了。我現在真的不知道該如何去教育他了,真怕他這種喜怒無常的性格會影響以後的人際交往,不知該怎麼辦。
專家解答:孩子的喜怒無常,與媽媽的教育方式有關
很多媽媽都覺得男孩的脾氣有點喜怒無常,讓人捉摸不透,也總認為這是孩子的責任。其實,這裏要提醒家長的是,很多男孩的喜怒無常實際上和媽媽的教育方式有關。
很多媽媽由於工作忙等原因,對孩子的關心不夠,沒有及時與孩子溝通,是孩子喜怒無常的一個原因。還有的情況是媽媽性格比較暴躁,總是動不動就發脾氣,不管在什麼場合,不管有沒有外人在場,都毫無顧忌地打罵孩子,這不僅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也很容易讓孩子效仿自己。事實上,有許多孩子的壞脾氣就是從父母那裏學來的。
孩子的先天氣質雖有不同,但沒有好壞之分,家長應根據孩子不同的先天氣質給以適合的教育。比如,在孩子的脾氣出現喜怒無常讓人感覺難以接近的時候,正確的做法不是訓斥或置之不理,而是應該耐心與孩子溝通。
為媽媽支招:
第一,男孩喜怒無常時,媽媽要先檢討自己。
孩子喜怒無常,媽媽先要檢查是不是近期強迫孩子做了他不願意做的事情。媽媽強迫孩子做了他不願做的事,他就會產生逆反心理,導致情緒喜怒無常。
小華是一個懂事乖巧的男孩,可是最近不知道為什麼,他的性格變得喜怒無常起來。媽媽發現,他最近動不動就發脾氣。
有一天,媽媽教他彈鋼琴的時候,他開始走神,後來媽媽勸說他不要走神的時候,他卻著撅著嘴一聲不吭。中午吃飯的時候,小華心不在焉地吃著飯,突然就把碗筷一推,回到自己房間裏去了,這讓小華的媽媽非常苦惱。左思右想,小華的媽媽決心認真查找下原因,她溫柔地敲開小華房間的門,經過一番耐心溝通,小華的媽媽終於明白了小華的心思。
原來,小華的媽媽是鋼琴老師,她也希望小華能喜歡鋼琴,但是小華作為一個男孩對鋼琴並不感興趣。媽媽讓他學習鋼琴,他不想違背媽媽的意願,也不想讓媽媽不高興,隻能堅持彈鋼琴。但是這種堅持又違背了自己的意願,於是,不滿和抱怨就通過“喜怒無常”的情緒疏導了出來。
第二,媽媽平時要注意,在男孩麵前,要淨化自己的“過激言辭”。
對待孩子的缺點和錯誤,媽媽要留心觀察,及時化解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心理問題。有的媽媽總是希望通過嚴管、訓斥來改變孩子的一言一行,這種做法是不妥當的,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例如,有的家長看到孩子上網過度,就會罵孩子“上吧,上吧,你早晚得變成個近視眼”,孩子聽到這句話之後,心裏就會非常地不舒服,從而導致情緒的變化。
孩子的個性品質會受後天影響而發生一定的改變,因此媽媽應避免刺激男孩的自尊心,尤其不要使用過激的言詞指責孩子。從環境到心態都要平和,與其刺激,不如采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用更有趣的東西吸引孩子,平時在孩子平靜時配合故事講道理,多用鼓勵的方法來引導孩子。
第三,無論工作多忙,媽媽在平時都應該多聽一聽孩子說話。
孩子們渴望大人的理解,需要大人心靈上的撫慰。因此,媽媽要設身處地地為孩子想想,抽點時間多陪陪孩子。不要等到孩子“喜怒無常”時,才發現自己給予孩子的時間太少。
也有的情況下,媽媽長時間不陪孩子,孩子感覺自己很受冷落,而當媽媽有時間想陪孩子的時候,反而會令孩子“喜怒無常”。所以,在這裏要特別提醒媽媽的是:教育男孩也有它的“有效期”,錯過了“有效期”,也許你就無力回天了。有空多陪陪自己的兒子,和他一起玩會兒,說說話,這種陪伴不僅可以幫助媽媽更好地了解男孩,及時疏導他們的惡劣情緒,而且也有利於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
細節4:男孩性格倔強很正常
媽媽提問:怎樣才能讓孩子不再倔強?
我的兒子今年10歲了,很淘氣,而最讓我頭疼的是他的性格太倔強了,總是不聽話,而且經常頂嘴。開始的時候,我都是對他采取批評教育,但是當他出現頂嘴現象的時候,我就忍不住想打他,都說打罵孩子不對,於是我就忍住了。還有的時候明明是他錯了,我一批評他,他反倒很厲害,還強詞奪理。
很發愁這樣的男孩,我該怎麼做,才能改變他的倔強性格呢?
專家解答:孩子的性格倔強屬於正常情況,請媽媽用理性的態度處理
媽媽們都希望自己的男孩性格不那麼倔強,希望他們能夠更聽話一些。但是,越是有這樣心態的媽媽越應該反思一下自己。
當媽媽試圖改變男孩的意願之前,應該先反思自己是否真的有必要讓男孩改變。因為很多時候,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了解孩子的內心,就會發現與我們當初的想象是不一樣的。媽媽一定不要認為孩子一切都應該聽自己的,如果以這樣的強硬態度對待男孩,那麼他的倔強就會愈演愈烈。
有時候男孩性格倔強,固執己見,在某些情況下也是正常的,媽媽不能簡單粗暴地對待他。假如媽媽不分青紅皂白,都以訓斥打罵的方式來對待男孩的倔強,那麼這樣的男孩就容易走入另一個誤區,那就是:久而久之,他就會變得自我封閉,不願與大人交流,甚至變得孤僻不合群。
所以,在處理男孩倔強情況的時候,媽媽要保持一顆平常心,越是情緒激動的時候越要提醒自己冷靜,在男孩麵前保持平和的態度,明白孩子內心的真實需要,以解決問題為出發點,促進溝通和交流。
為媽媽支招:
第一,在孩子的麵前,媽媽要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態度要平和。
在處理孩子的問題時,媽媽要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保持一種平和的態度,采取一種溫和的方式來對待孩子,這對有效地解決問題非常有必要。
丁丁是一個非常倔強的男孩,媽媽也常常為此頭疼。其實,丁丁的倔強和媽媽的性格有關,丁丁的媽媽是一家上市公司的領導,也是一個作風強硬的人,由於工作繁忙,所以她對生活問題的處理保持了和工作一樣的態度。
當發現丁丁所做的事情忤逆自己的意思時,丁丁的媽媽很少通過講道理的方式解決,而是采取強行命令的方式。因為在她看來,講道理孩子是聽不懂的,不如采取直接管理的方式處理事情更有效。但是,丁丁的性格由此變得更加倔強,在嚐試了一段時間的反抗之後,丁丁開始用沉默和不合作的態度來對待自己的媽媽。
對此,丁丁的媽媽大惑不解,後來,她請教了教育專家,才知道問題出在自己這裏。丁丁的媽媽開始意識到“可以把工作的效率帶回家,但是不能把工作的態度拿回家”,於是,她改變了對丁丁的態度,在發生事情的時候,她盡量克製自己的情緒,以平和的態度先問清前因後果,然後再處理問題。
丁丁也意識到了媽媽的轉變,逐漸的,他由沉默到傾訴,逐步地改變了自己的性格。
第二,即使對待再小的孩子,媽媽都要“以理服人”。
男孩在很小的時候,聽到媽媽的吩咐和安排時,腦子往往缺乏思考,隻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和不應該做什麼,而不明白為什麼要這麼做和為什麼不應該這樣做的道理。但是,隨著男孩的成長,這種情況會有所改變,他們會漸漸地形成一定的自主意識,媽媽應該提出充分的理由告訴孩子什麼事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更重要的是將判斷是非的標準傳授給孩子,相信孩子能自己處理事情。
相反,當男孩長大了的時候,媽媽如果還隻是簡單地命令他,如說些類似“我是你媽,不要這麼倔強,我說這麼做,你就得這樣做”之類的話,強迫孩子無條件服從自己,其結果往往是孩子由於不明是非而變得更固執己見。
第三,必要的時候,媽媽針對男孩的固執可以采取適當的懲罰措施。
對於倔強的男孩,無論出現什麼問題,媽媽都應該先冷靜三分鍾,然後再想想孩子的倔強行為是否合理,如果不合情理,媽媽可以在不傷害孩子自尊心的情況下采取適當的懲罰措施。
例如,男孩故意搗蛋而不聽媽媽的勸告,或者同樣的錯誤連續再犯的時候,如果不采取任何懲罰措施,就有可能會助長男孩的任性,以至於他重犯類似錯誤。當然,要堅決針對男孩所做的某一件錯事進行懲罰,不能擴大打擊麵,也不能傷害他們的人格和自尊。
細節5:男孩焦慮,媽媽要提高警惕
媽媽提問:孩子焦慮怎麼辦?
兒子是個乖孩子,可是聽老師說,最近一段時間他上課老坐不住,心情煩躁,易和同學發生衝突。另外,他還告訴我說,每當考試前,他就會“肚子疼,老想上廁所”,我用了各種方法幫助他,可是效果都不好。後來谘詢了心理醫生,醫生告訴我孩子這樣的反應可能是因為焦慮。
我這才開始警惕。的確,孩子的心情常常都處於一種焦慮狀態,前段時間他還老說肚子痛、胸悶,到醫院檢查,並未發現生理上的病症。現在我才意識到,那些症狀可能是孩子經常焦慮造成的。
我該怎麼做,才能幫幫孩子呢?
專家解答:孩子焦慮,媽媽應當提高警惕
談到焦慮,我們往往容易想到成人世界裏由於競爭和壓力而產生的焦慮。其實不僅僅是我們,孩子的內心深處也潛藏著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很多時候,媽媽通常把孩子的一些異常行為看成是不聽話的表現,卻很少把男孩的緊張、哭鬧、發脾氣等行為與焦慮聯係起來。
實際上,焦慮現象在孩子當中也時常發生,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男孩的身心健康,因此媽媽要密切關注男孩的日常表現。通常來說,出現下列情況,媽媽就應該提高警惕了。比如,孩子長時間地來回踱步,吃不下飯;很容易受驚,害怕;對別人不太介意的日常瑣事感到不自在,憂心忡忡,過分擔心等。更要注意的是:高度憂慮的孩子難以同別人相處,缺少創造性和靈活性,他們往往易受暗示的影響,小心謹慎,僵硬刻板,學習成績非常差。
當出現以上焦慮情況的時候,媽媽不能視而不見,而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幫助孩子走出焦慮的困境,迎接陽光的心態。
為媽媽支招:
第一,男孩焦慮,媽媽要找到問題的根源。
孩子焦慮都是有一定原因的,為了有效地解決問題,媽媽一定要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男孩小彬近期表現得非常焦慮,這讓媽媽很擔心。後來通過和小彬的老師溝通,小彬的媽媽終於找到了原因。
原來,平常都是媽媽輔導小彬做作業,而且每次做數學作業的時候,媽媽都盡可能地教小彬用簡潔的方法來解答問題。可是對於小彬來說,他上課學到的方法是老師教的複雜做法,因此,第二天老師批改作業時,看到小彬的方法就以為小彬上課沒有認真聽課,才讓媽媽幫忙做數學題的,於是批評了小彬。
這讓小彬的心理有了陰影,甚至每到做數學作業的時候,他都不知所措,聽不進媽媽的講解,還常常無緣無故發脾氣。找到了問題的根源之後,媽媽就和老師進行了深入溝通,老師也解釋說孩子的接受能力有限,並表示循序漸進的教育方式更有利於孩子成長。
經過有效溝通,媽媽和老師達成了共識,終於從根源上解決了小彬焦慮的問題。
第二,避免男孩焦慮,媽媽要注意在男孩麵前保持樂觀、輕鬆的心態。
憂慮、煩躁的媽媽經常會影響到男孩的心態,甚至會讓男孩產生焦慮感。因此,媽媽應該隨時注意在孩子麵前的精神狀態,平常要保持樂觀、平和的心態,遇事要保持冷靜的態度。這樣才能用陽光的心態感染孩子,讓男孩在耳濡目染和潛移默化中,從容不迫地應對壓力,輕鬆自如地解決問題。
第三,避免男孩焦慮,媽媽對他的要求要合理、適度。
避免男孩焦慮,媽媽不要對他的要求太高,媽媽的要求過高可能會讓孩子進入到一種緊張、焦慮的狀態。不論孩子的性格如何,當他們處於“達不到要求”的巨大壓力之下時,都會自然地產生一種焦慮和煩惱。性格急躁的孩子就更容易感到緊張或擔憂,從而陷入焦慮的狀態。
顯然,要求太高,孩子的心理會承受不了。因此,媽媽要適當地降低對孩子的要求,為孩子營造一個輕鬆、快樂的成長環境。
第四,避免男孩焦慮,媽媽要重視男孩的情感成長。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媽媽的情感關懷,媽媽應該隨時關注生活中孩子的情感需求和變化,尤其是教育孩子的時候要避免對其造成情感上的傷害。比如,當孩子犯錯誤時,媽媽永遠不要威脅說要拋棄孩子。不管是開玩笑,還是憤怒當中,都不要說“我怎麼養了你這麼個不爭氣的兒子”、“真不想要你了”之類的話。因為,這樣的話會喚醒男孩的不安全感,容易造成他內心的焦慮。
細節6:開朗讓男孩生活更快樂
媽媽提問:孩子性格內向孤僻,不愛說話怎麼辦?
我兒子性格比較內向,不愛跟別人說話。在家的時候和我說話就比較少,到了學校或者去一些公開場合就更沉默了。在學校的時候,無論老師問什麼他就是不吱聲,一句話都不說。在街上碰到同學,別人跟他打招呼他也不愛理人,最多就是“嗯”一聲。
我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的性格開朗一些呢?
專家解答:對孩子良好性格的培養不能妥協
孩子的性格和個性,先天遺傳因素占30%,後天教育占70%,因此孩子的開朗性格是可以培養的。
很多媽媽都有這樣的一個誤區,那就是看到孩子性格內向、孤僻、不愛說話,就以為孩子的性格天生就是這樣的,因此不加以訓練和改變。如果這樣放任孩子,那麼他的性格就會更加孤僻和內向,所以,媽媽一定要注意對男孩性格的塑造和培養。
愛說話的孩子比較積極、主動,也比較自信、有個性。男孩應該有勇氣說自己想說的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媽媽也應該長期堅持鼓勵孩子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願望。同時還應該盡可能地為男孩提供獨立交往的機會,讓他練習表達,體驗交往的快樂等。當然,在孩子表現得比較好的時候,還應該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並加以適當指導,以促進孩子完美性格的培養。
為媽媽支招:
第一,鼓勵男孩與人交往,給他創造開口說話的機會。
小高是一個不愛說話的男孩,性格內向,見了陌生人不敢說話,總是躲到媽媽的背後。於是媽媽就采取了下麵的方法來改變小高。
小高特別愛吃牛肉幹,以前都是媽媽買好給他帶回家。有一次,媽媽以打掃房間很忙為由,給他錢讓他自己到超市去買喜歡吃的牛肉幹,讓他主動找營業員溝通。開始的時候,小高不願意出去,可是媽媽的態度很堅決,不去就吃不到牛肉幹。果然,想了一會兒,小高還是鼓足勇氣去了樓下的超市。以後,媽媽也經常讓小高去超市場幫自己買東西,經過這樣的訓練,小高漸漸變得愛說話了。
當然,像小高的媽媽那樣用這種方法訓練孩子,開始會有些難度,但是一旦讓孩子鼓起勇氣邁出了第一步,再對他進行不斷的訓練,時間長了,孩子也就變得大方、愛說話了。
第二,不要替男孩包辦屬於他自己的事情,尤其是言談。
包辦會讓孩子失去交流的機會,也會讓孩子失去為自己的事情做主的權利,這對孩子的開朗性格培養很不利。
小天是一個不愛說話的男孩,這讓媽媽非常著急。小天的媽媽不明白自己性格開朗、善於交際,但是自己的兒子小天為什麼就這麼不愛說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