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Ludke(路德居)大家庭探營記(2)(1 / 2)

童話裏,公主身陷囹圄,王子想方設法營救……電影中,女子遭遇了生活磨難,男子伸出援助之手……後來,他們都有了故事,有了愛情,都雙雙獲得了幸福。

同樣上演在生活裏的這個現實版的故事是姑娘身在異國他鄉,隔著餐廳的玻璃看到了窗外的大海,大海的彼岸是故鄉,不免觸景生情,悲切傷心。於是,借著感恩節,他教她如何感恩,激發她說了很多很多感恩的話……後來,他們當然也獲得了愛情和幸福。

她是美國的著名華裔作家,也就是美國輕舟出版社的主編融融女士。而他,是一個美國人。

二十多年後,當她重溫往昔生活,懷著深深的感激之情,把一本書獻給他及她生活中所有的新遇舊知,並極為用心地把這本書取名為《感恩情歌》。

在中國民間,吃水不忘挖井人,知恩圖報,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諸如此類銜環結草有關感恩的民謠、俗語、詩詞歌賦不勝枚舉,普遍被理解為一個人得到了另一個人的提攜、幫助、給予、恩惠後所懷有的一種特別的心理體驗及情感上的回應,或者就是“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所能涵蓋的最高境界或全部人文意義。實質上,這些都隻是對感恩狹義的理解,是中國佛教中所說的報四重恩的前三層,表現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佛教義理中關於報恩的第四層則是:“感念施主供養滋潤我色身之恩。我們感念眾生曠劫供我所需之恩,感念自然界,太陽供我光明與熱能,空氣供我呼吸,花草樹木供我賞悅。”這才對應到了天地萬物,達到了感恩的最高境界。

從《感恩情歌》來看,二十多年前,年輕的融融一定不隻是在美國朋友(後來成了她的丈夫)的引導和激發下說了很多感恩的話,肯定是由此認識到了美國人的感恩,並不單純是一次隆重盛大的慶典,也不隻是對源頭的追溯,更不隻是對曆史的重溫和回顧,而是這種帶有一定宗教感情色彩和信仰的感恩,與中國佛學中感恩的最高境界盡相一致,使她明白了感恩更是一種做人的大覺悟、大境界、大智慧,更是一種曠達處世的心態。

一個人,一旦擁有了這種健康、樂觀、向上的良好心態,便能積極處世,即使落拓到一無所有,都還是一樣能夠找到能令自己寬慰、感懷、讚美的東西,都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從而在立足時有基點,出發時有信心,在遭遇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有堅強麵對的勇氣和力量。

因此,與其說多年來,融融總是回想那個如同經典的電影橋段一樣溫情浪漫的鏡頭,不如說是回顧了丈夫如何教她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堅強,學會了坦然麵對生活,使年輕的她從心態上發生了根本的轉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成長,才在異國他鄉蛻變成蝶,從一片孤獨沉悶憂鬱的鄉愁中釋放出來,使她成了一個對自然、對生命、對生活充滿熱情和自信的歌者。

因為在通常情況下,漂泊異鄉、旅居在外的人,多會因為生活習慣、語言的不同,更多的是人文背景和思想觀念上的差異,往往在客觀上造就了與主流社會及文化上的疏離。而這種隔膜,更容易使其纏綿留戀、頻頻回望,甚至在潛意識中去尋求自身在往昔生活中已經獲得的牢不可破的情感依托,得到精神上的憑依和歸屬。所以,遊子抒發情懷,感時傷世,大都離不開濃重的鄉愁。

但是在《感恩情歌》中,我們看到的融融卻是開朗熱情直率的,你很難找到有一絲一毫的愁苦曾經牽絆過她。作為一個東方女性,她積極地融入了當地的生活,結交了美國朋友,融入了美國社會,嫁給了美國人。她從容、優雅得像一條魚,在家庭和美國社會裏自由呼吸、悠遊自如。

“嗬,在美國舊金山南部的一個小城裏,有一條叫安彤耐特的弄堂。靜下來的時候,我輕聲叫著它的名字。安彤耐特,好聽又上口!Antoinett,似曾相識。”這是融融對自己居住了十年的小巷,發出了由衷地感歎和讚美。在這種親切到夢囈一般的讚歎中,可以看出她對這個美國的弄堂飽含了一種怎樣的深情!一度,她曾研究和探討這個小巷為什麼叫做“安彤耐特”這樣的一個名字,深入聯想到了美國的路牌文化,以至於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她多次提到美國感恩節的由來,寫到了美國的鬼節以及美國人對這個節日的特殊情感,在《BBQ的火焰》中研究和探討美國的飲食文化,在《兒子的獨立宣言》及《小姑瑪麗》還有《美國弄堂》的“嬉皮屋”中都提到了美國人和中國人培養兒女的根本區別是善於用反愛的手段去愛,這種在美國社會中被普遍認同的方式,完全不同於中國的“子之罪,父之過”的說法。在《中國娘子軍》裏,她毫不避諱地說:“跨國婚姻的頂峰是天天能吃中國菜。百裏挑一,如果被你遇上了,所有的缺點都可以原諒。做夢去吧!吃是一種心理行為,小時候就定型了。”可見,她是客觀冷靜和理性的。其實,不管是跨國的婚姻還是本土的愛情,都需要包容,這才是讓家庭和諧美滿、婚姻幸福長久的不二法寶。在描寫自己的小姑和婆婆時,她毫不吝嗇自己的溢美之辭,稱讚小姑“人見人愛”,也由衷地感歎開朗樂觀並且富有愛心的婆婆雖然去世,但是留給晚輩的世界卻很大很大。除了親情和愛情之外,她對友情也極盡刻畫,在安彤耐特的小巷裏,她詳細地寫了那麼多的鄰居,與老兵喬治的禮尚往來,和墨西哥人的心照不宣,和亞瑟的交往……讓我們隔著她的友情看到了在美國這樣一個移民國家,其實也有著非常樸素和淳樸的民風。更由此認識到,崇尚禮尚往來,熱情友好和善,應該是不分國界和民族的,是流淌在人類血液裏一種最為樸素的基本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