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華夏武術內家拳(2 / 2)

再加上津這座武術重鎮本就林立的大武館,屆時的局勢可謂是五步一館,十步一大館。開武館的簡直比開飯館的還要多,每到雞鳴之時,幾乎整座城市都響徹著拳腳的呼呼風聲。

當然了,陳行對這些沒有什麼興趣,他真正感興趣的,乃是這些武術民家門所練的武術本身。

在二十一世紀現實中,也曾常在影視作品之中看到關於武俠的幻想畫麵,什麼隔山打牛,四兩撥千斤。聽起來玄之又玄,但是卻沒見誰真正使出來過。

而經過這幾在中華武館的打雜,他才發現自己之前的認知,似乎有些偏差。

至少有一次他就曾看到,張占魁為弟子們演示拳法。看似輕輕一掌按在半人大的石塊上麵,輕柔的就像解開姑娘的胸罩一樣。然而當張占魁走開良久之後,待風一吹,才看到那石塊上麵留下了一道半寸深的五指凹陷,甚至當風將那些石粉完全吹散之後,那凹陷中張占魁的掌紋都清晰可見!

可想而知陳行在看到這一幕時,是何等的目瞪口呆。

擊碎石塊,換做他也可以做到。不過起碼也是要施展“銳棘甲”,然後利用銳棘甲的堅硬才可以做到,不然的話自己的手掌也會被堅硬的石塊磨傷。

但是,就算他使用銳棘甲,也不可能舉重若輕的在石塊上留下如此清晰可見的印痕!

至此他才知道華夏古武術的確有其獨特之處,因此全心全意向薑容樵請教,並得到了答複。

據薑容樵所,練武,最主要的是練內家功夫。而打法,當世無外乎以形意、太極、八卦三種為主。而內家功夫則是要看個人的資質和賦。

內家境界,分為三個層次。明、暗、化三字。也即明勁、暗勁和化勁。

所謂明勁,本質是“筋骨之力”,巔峰表現為“落地有聲”,

這個時候打拳,靠的是筋肉骨骼發出的力,也是最淺顯的力。

譬如門外漢揮拳,隻知道揮動胳膊胡亂把拳打出去,這個時候用到的隻是肩臂肌肉之力,十成力氣頂多發揮出六七成罷了。

而有一定水平者,揮拳時就會知道要扭動腰胯之力,以腿帶胯,以胯帶腰,層層力道傳到手上,打出來的拳自然就要比隻用肩臂要強上很多。

再高深一點,揮拳時用的就是全身的整勁,身體協調了,身形有了起落,百來斤的人一步一拳,一踩一踏,身體重心像彈簧一樣砸落地麵,借著反作用力起來,這個時候打拳根本不用跺腳,每一步落下去都會有悶響,是為“落地有聲”!

大部分的習武之人,終其一生也不過在明勁層次打轉。想要進入下一個層次,勤學苦練和資運氣一樣都不能少。譬如薑容樵,此時就是在這個層次,之前他在追擊那“子鼠”被選中者時踏地發出的悶響,也正是明勁巔峰“落地有聲”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