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鍾繇力命、克捷、宣示、季直。王右軍樂毅論、畫讚、黃庭、曹娥、霜寒、遺教、臨鍾書、道德經。王子敬十三行、洛神。智永千字文、臨羲之書。虞永興破邪論。歐陽蘭台九成宮、化度寺、虞恭公、姚辯、皇甫君、搗素、心經。虞永興廟堂碑。褚遂良聖教序、三龕碑、枯樹賦、陰符經。張旭郎官石。陶弘景瘞鶴銘。徐浩不空三藏。顏魯公麻姑壇、放生池、中興頌、東方朔、幹祿字書、家廟、宋璟、臧懷恪、八關齋、多實。柳公權玄秘、馮宿、苻璘、西平王、普照、陀羅尼。裴休圭峰。張從申季子廟、四絕、季子誌。歐陽通道因。吳通微楚金禪師。
行。王右軍蘭亭、聖教。張從申玄靜碑、高氏鐵彌勒頌。李北海雲麾、嶽麓寺、娑羅樹。褚遂良哀冊。虞世南汝南公主。顏魯公爭座位、祭侄文、劉太衝序。
草。右軍十七帖。簡緣雲:有二本,後有敕字者佳,今翻刻甚多。懷素自序、聖母。
淳化閣帖。諸帖之祖,宋太宗淳化三年,出內府真跡,命王著用棗板摹刻十卷,雖近肥俗,深得古意,不見真跡,得此足矣。上有銀錠紋,用澄心堂紙、李廷珪墨拓打,手模之而不汙。親王大臣各賜一本,人間罕有。今世所傳,俱從賜本轉相摹刻者。
絳帖。淳化之子,用淳化閣帖增入別帖,重編廿卷,潘師旦摹刻。骨法清勁,足正王著肉勝之失。然駿馬露骨,又未免羸瘠之憾。
潭帖。淳化之子。寶月大師摹刻。風韻和雅,血肉停勻,但形勢俱圓,頗乏峭健之氣。慶曆間僧希白重摹者亦佳,第三次者失真矣。
大觀帖。淳化之弟。大觀間奉旨以禦府真跡重刻於太清樓。中有蘭亭帖,蔡京摹刻。京沉酣富貴,筆偏手縱,非複古意,賴刻手精工,猶勝他帖爾。
太清樓續閣帖。劉燾摹刻。工夫精致,亞於淳化。肥而多骨,求備於王著,乃失之粗硬,遂少風韻。
戲魚堂帖。劉次莊摹於臨江,除去淳化年月,而增釋文。在淳化翻刻中為有骨格者,淡墨拓尤佳。
東庫本。世傳潘氏子析居,石刻分為二。其後絳州公庫乃得上十卷,絳守重刻下十卷,足為一部,名東庫本。其家亦複重刻上十卷,足為一部。於是絳州有公私二本。靖康之禍,石並無存。今重刻者去之遠矣。
鼎帖廿卷。紹興間武陵丞趙銍父子編,中有黃庭經,石硬而刻手不佳,雖博而乏古意。
星鳳樓帖。曹士冕摹刻,工致有餘,清而不濃,亞於太清樓續帖。
玉麟堂帖。吳琚摹刻。濃而不清,多雜米家筆仗。
寶晉齋帖。米元章手摹二王以下真跡入石,佳帖難得,學者賴此得見晉唐人仿佛爾。
汝州帖。摘諸帖中字牽合為之,每卷尾有汝州印,後有會稽重摹,俗謂之蘭亭帖。
黔江帖。秦子明借寶月古法帖摹刻,石在黔江紹聖院,乃潭人湯正臣父子刻。
賜書堂帖。宋宣獻公摹於山陽。石已不存,後又重摹。
蔡州帖。蔡州臨摹絳帖上十卷,出於潭帖之上。
彭州帖。刻曆代法帖十卷,不甚精彩。
利州帖。慶元中以戲魚堂帖重刻於益昌。
泉州帖。淳化帖翻,最為完善。少遜於大觀絳帖,比之他刻亦大相徑庭。自智果而後缺十餘幀。
群玉堂帖。韓侂胄刻,筆意清遒,雖有勝趣,憾刻手不佳,不為精妙。
百一帖。王萬慶摹刻。
修內司帖。淳熙間出內府所藏刻,石禁中,題尾雲:修內司奉旨上石。亦名閟閣續帖。
甲秀堂帖。廬江李氏刻,前有王顏書,多諸帖所未有。
二王帖。許提舉刻於臨江。
真賞齋帖。錫山華氏刻。此明碑之最精者。
右十二篇,大要筆圓字方,傍密間豁,血濃骨老,筋藏肉潔,筆筆造古意,字字有來曆。日臨名書,無吝紙筆,工夫精熟,久自得之。
簡緣雲:書法之賾,和盤托出。學者但要自始訖終,細心體會,自有正路可入。毋為野狐鳴盤踞胸中,輕視此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