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1 / 3)

窮學文,富習武段少爺的生活福無雙至,禍不單行轉折在德國的日子第二章嶄露頭角從小兵到教官甲午之戰小站練兵中國第一支炮兵部隊恩人袁世凱平步青雲第三章走上前台軍隊就是資本帝製覆滅,一造共和共和第一景:亂真假共和飛鳥盡,良弓藏徐樹錚其人皇帝輪流做,今年到袁家洪憲元年,隻此一年一代梟雄的落寞老大走了誰當家第四章府院之爭段黎交惡又是徐樹錚參戰,不參戰?這是個問題!

引狼入室複辟的鬧劇第五章南北戰爭總統馮國璋南北戰爭西南軍閥的成色得湖南者得天下奉係入京統一再次擱淺第六章直皖大戰選舉,一場遊戲一場夢直皖矛盾和談的鬧劇巴黎和會爭權奪利。皖係分裂磨刀霍霍皖係出局第七章東山再起你方唱罷我登台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東海漁翁”折釣竿賣布小販當總統下野也忙碌第二次直奉戰爭就任執政,重掌權柄軍閥矛盾與善後會議醜聞與亮點——金佛朗案與關稅特別會議什麼叫帝國主義除了打,還是打郭鬆齡事件與首都革命出來混,總是要還的打倒列強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謝幕演出第八章寓公生涯退休生活最後努力南下蓋棺定論,六不總理第一章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窮學文,富習武安徽還真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地方,這裏自古以來就盛產徽商,走遍天下,富可敵國,盛極一時的徽商一度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說安徽人善於經商,看來沒有人反對了,但要說安徽人善於從政,多數人會不以為然。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古代的安徽人確實是以經商聞名天下的。不過風水輪流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近代以來,安徽能人輩出,在政壇上群星閃耀。晚清政壇第一人李鴻章就是他們的典型代表,這個老爺子在清朝末年幾乎一個人托起了大清朝的半壁江山。沒有他,恐怕中國帝王史要早結束若幹年。這裏不是說李鴻章的對錯,畢竟那個時期忠君是主流思想。自晚清以來,尤其是民國時期,安徽合肥籍的政客更是多如過江之鯽。我們的主人公段祺瑞,就是在那個亂世出梟雄的年代,出生於一個注定要出名的地方——合肥。

中國人是很講究出身的,經商如此,從政亦如此。段祺瑞的出身不算寒酸,不過也算不上什麼名門望族,多了說也就是個還過得去的小康之家。段家祖上本為陝西人,段祺瑞的二十三世祖段彰遷居安徽的英山,根據資料記載,段彰是個大孝子,父親去世後,自己在墳墓邊搭了一個茅草屋,在裏麵為父親守孝三年,連當時的縣誌都對此有記載。到了段祺瑞的九世祖段本泰的時候,段家又從英山遷到了安徽的壽州,到了清朝的道光年間,段祺瑞的曾祖父段友傑兩次搬家,一遷六安,再遷合肥,自此以後,段家人就在合肥安家,並世代務農。

段家本為農戶,為什麼會走上了從軍從政的道路呢,這裏不得不說一下段祺瑞的祖父段配。真正促使段祺瑞走上當兵的道路的,就是段配的影響。

段配又叫段韞山,小的時候就特別膽大,性格倔強而且嫉惡如仇,在當地也是有一號的。當然,用這樣的詞語來形容一個人,在中國的語境下往往意味著這個人很有爭議性。因為他的性格,沒少惹過亂子。史料記載並不詳細,對段配這個人隻是粗略概述,但我們可以想象一下,一個性格倔強、膽大包天的年輕人,在那個不怎麼講理的年代,注定是不會做一個本分良民的。就像很多以後成名成家的大人物一樣,這樣的人往往小時候是特別不安分的,老師管這樣的學生叫“刺頭”,家長管他們叫“小祖宗”。

段配就是這樣的“小祖宗”,他從小就不安於做一個本分的農民,而是一心想著光宗耀祖、光大門楣。記得讀小學、中學的時候,老師總是教育我們要有理想,隻有有遠大的理想才會有完美的人生,但印象中老師似乎從來就沒說過:有理想總是好的,但有理想不等於就一定成功。不幸的是,段配就是這樣一個有理想又沒有機會的人。前半生幾乎都耽誤在修理地球上了。

雖然隔三差五打個架罵個人什麼的,但這些總歸是上不得台麵的雞毛蒜皮的小事。不過曆史上還有這麼一句話:機會總是垂青有準備的頭腦。就在段配娶妻生子並且還有了孫子的時候(別誤會,那時候人結婚早,即使有了孫子,段配的年紀不過四十歲而已),老天給段家送來了一個機會。

當時的段配在地方上還是很有影響力的,絕不是一般的老實巴交的農民。後來,段配感到在地方上實在難以有大的作為,便出外投軍,並加入了當時的地方武裝“團練”。當時團練的主官就是後來的台灣第一任巡撫——愛國將領劉銘傳。至於團練,其實是當時形勢下一個迫不得已的產物。清廷因為深受太平軍之苦,八旗軍早已嚴重退化,不複當年之勇,無兵可用的清朝政府便命令各省督辦地方武裝以對抗太平軍,這就是團練的由來。曾國藩因為家鄉在湖南,其支持編練的武裝便被稱為“湘軍”,後來的“湘軍”在與太平軍的作戰中成為了一支赫赫有名的勁旅,並且由湘軍一手結束了洪秀全的統治。有感於湘軍的戰鬥力,曾國藩便派自己的得意門生李鴻章收編安徽的地方武裝,組成“淮軍”,劉銘傳的部隊被收編為李鴻章的部下,段配也就順理成章成為了淮軍的一員。

段配在兵營裏是很努力的,短短四年內,從普通小兵做到哨官,繼而升任管帶,到1872年,也就是他從軍四年後,已經成為劉銘傳部隊裏的三營統領,後來還被朝廷提升為記名總兵,掛“榮祿大夫、振威將軍”頭銜,可謂否極泰來,風光一時。

段配雖多年在外,但心中一直記掛著家人,尤其是自己的孫子段祺瑞,更是讓他放心不下。在他的心裏,自己的兒子已經是注定了的老實農民,這輩子恐難有作為了,但這個長孫不能讓他就這麼埋沒。思來想去,在那個時候,農村裏是沒有什麼出路的,隻有將孫子帶出來,讓他見見世麵,開開眼界,將來有什麼成就,也隻能是走一步看一步了。

於是在段祺瑞八歲那年,段配便給家裏寫信,將長孫段祺瑞從老家農村接到了江蘇宿遷自己的兵營裏,與自己生活在一起,並給他找了附近最好的私塾,送他讀書識字。段祺瑞就這樣開始了自己的兵營生活。

段少爺的生活段祺瑞從老家來到幾百裏地外的江蘇,尤其是第一次接觸到軍隊生活,一切都是那麼新鮮好玩,少年段祺瑞簡直是看花了眼。但祖父接他來不是為了好玩的,還希望他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將來做一個男子漢大丈夫,所以對他的管教比較嚴格,基本上他偷懶的機會不大。

從後來的發展軌跡看,段祺瑞在江蘇這幾年的生活中,雖然在學業上並沒有什麼讓人難忘的地方,但畢竟軍隊生活是很鍛煉人的,沒當過兵的恐怕很難理解裏麵的酸甜苦辣。以段配在軍中的地位和威信,段少爺是不會受什麼委屈的,日常生活過得倒也快樂逍遙、無憂無慮,但軍隊生活對人的改變往往就在不知不覺中。據說段祺瑞從小就是一個讓人看不上眼的孩子,作風懶散,邋裏邋遢,不修邊幅,穿的衣服每天都皺皺巴巴的不像樣子,尤其是嘴邊上還老是掛著一條鼻涕蟲,十足一副敗家子模樣。就連他家的老仆人都經常奚落他:“你這哪有點少爺的樣子,不就是路邊要飯的破小孩嗎!”

段祺瑞跟隨祖父在江蘇生活了七年,這期間學業上主要是儒家典籍的熏陶,生活上則是半軍事化風格(可以理解,畢竟身在軍營),特殊的環境造就了後來不一樣的段祺瑞:一個深受儒家學說影響的、具有軍人氣質的政治家。

不過,做大事的人注定要經曆比常人更多的苦難和波折,這似乎成了一條曆史定律。俗話說“人無幹日好,花無百日紅”,當然還有更文采的說法:“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段祺瑞的好生活隻維持了七年,也就是段祺瑞15歲時,便突然遭受到人生中第一次重大打擊:祖父段配突然病逝!

在那個年代,沒有了靠山是注定要吃虧的,段配作為段祺瑞生活中最大的支柱,既是生活上的,更是心理上的。失去了這個依靠,段祺瑞一下子從人生的高峰跌到了穀底,但悲傷中的段祺瑞很快穩住了自己的情緒,在軍中將士們的幫助下,段祺瑞將祖父的靈柩從兵營運回了老家合肥歸葬。經曆這次打擊後,段祺瑞一下子從一個男孩成長為一個男人,他仔細思考著自己的命運。留在老家世代務農?這對於已經見過世麵的他來說是無法接受的,軍隊生活已經深深影響了他,甚至可以說是深入骨髓了,他絕對不願意再回到那毫無希望、毫無樂趣的老家去做一個本分的農民。於是段祺瑞在征求家裏的意見後,還是孤身一人再次回到了江蘇宿遷那個熟悉的軍營裏,請求做一名普通士兵。當然,雖然段配已經不在了,但多年打下的基礎還是在的,軍官們看在他的麵子上,很痛快地就答應了這個並不過分的要求。從此段祺瑞就開始了另一段生活:雜役。

什麼叫雜役?其實很簡單,就是打雜的。軍隊中這樣的活很多的,像什麼端茶倒水、整理內務、跑腿送信等,都是雜役幹的活。雜役這個叫法似乎不太上得了台麵,還有另一個體麵一點的叫法:勤務兵。也就是說,段祺瑞最初當兵的日子還不是怎麼名正言順,因為他不需要每天操練,更不用上陣殺敵。現有的資料找不到對段祺瑞這段生活的詳細記載,我們也就不知道他的勤務兵工作幹得怎麼樣。不過按段祺瑞不服輸的性格看來,他是注定不會安於做一個普普通通的勤務兵的。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在軍隊裏做了一年多的勤務兵後,段祺瑞漸漸熟悉了軍隊裏的大小事務。兵營單調、枯燥而又艱苦的生活磨礪著段祺瑞的心智和體魄,他做事沉毅果斷,領導才能也漸有顯現。可是命運多舛,還沒等他大有作為,不幸又一次降臨:1882年農曆8月20日,段祺瑞的父親段從文在家鄉遇盜被害,時年才3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