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興人
劉功潤先生的第一部評論集《莫讓浮雲遮望眼》即將出版,他希望我能在文集前寫幾句話,我欣然從命。
早在十多年前,我在東方網負責評論工作時,徐世平同誌要我組織、物色一批傳統媒體的評論員,特別是青年人,參與網絡評論工作。是時,網絡評論的作用尚未被人們所充分認識,在不少人眼裏,網絡評論被認為是“小兒科”,但功潤卻不是這樣看。他加盟網絡評論後,十分稱職,有應急的工作,召之即來,來之能文。更為難得的是,多年來,在上海新聞媒體的從業人員中,願意搞評論工作的人較少,成熟的評論工作者更是鳳毛麟角。新聞評論這一行,呈青黃不接的態勢。有些人以為這是“冷板凳”而不屑去坐,有些人怕犯錯誤而不敢去做,但功潤不作如是觀,他是采訪和評論“雙肩挑”,在完成采訪報道的同時,堅持評論寫作,顯示出了他的評論寫作才能:目光四射,頭腦敏捷,善於抓題目,出手又快,於是他迅速地脫穎而出,成為上海新聞界青年評論寫作的佼佼者,我和他也成了忘年交。
評論工作是新聞工作者的基本功之一。在新聞的十八般武藝中,新聞報道和新聞評論是最常用的兩種主要文體。做記者,既要寫報道,又應當學會寫評論,兩者並不矛盾。熊掌與魚,可以兼得。學會寫評論,對於分析新聞素材,提煉新聞主題,提高報道的思想深度,都是大有幫助的。許多著名的新聞工作者,如鄒韜奮、鄧拓、林放、束韌秋、陳虞孫、陳念雲等,都是寫言論的高手,他們留下的許多評論作品,至今仍值得我們仔細研讀。功潤有誌於新聞評論寫作,如能堅持下去,對於他今後的成長,一定會大有裨益。
功潤從網評評論起步,一發而不可收,延伸到在報紙上發聲音。在《解放論壇》上,不斷有他寫的佳作汨汨流出。爾後,他的評論文章不斷在《文彙報》《錢江晚報》《遼寧日報》等全國各地幾十家報刊上發表。這本評論集,是他多年來從事評論寫作的一個小結。三十而立,有了一個極好的開局。
功潤的脫穎而出是有紮實的基礎的。他在讀大學之初愛好詩歌,曾在《詩界》發表過長篇組詩;後又有對哲學情有獨鍾,還修成正果成為了一位法學博士。上述兩者兼備,對於評論寫作而言,那是得天獨厚的優勢。英國的培根說過,“詩歌使人巧慧”,“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一篇出色的評論,應當是詩情和哲理的結合。哲學能增加思辨的深度,詩情有益於增添文采。功潤對詩歌和哲學都有所好,融會貫通,使他的評論文章非常耐讀,有些評論文采斐然。如在《莫讓浮雲遮望眼》一文中,作者批評一種對社會陰暗麵的偏見時指出:“若以偏激代替審視,任怒火焚毀理性,就極可能帶來無原則的懷疑,造成真誠被理解成做作,善良被解讀為虛偽,而美麗則可能被認為是擺設。這無疑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這樣的分析,既能以理服人,文字又有華彩。在《你怎樣,中國就怎樣》一文中,作者又寫道:“你所站立的地方,你所生活的國度,正是你的中國。你怎樣,中國就怎樣。你有愛,中國便不冷漠;你發光,中國便不黑暗。中國的美好,情牽你我;中國的未來,在我們每個中國人的腳下延伸。”如此立意,論題既鮮明,又生動,很吸引人讀。
時評的另一個要求,是有很強的時效性。一個好題目抓住了,就要馬上寫,稍縱即逝,別人寫過了,你再來重複發表議論,就成了“馬後炮”。網路評論的及時性,不是以天計算,而是以小時計算。這本評論集第一輯的標題叫“就時論是”,這個“時”,既含有時事之意,又指時評的時效性。這一輯150篇文章,大部分都是應時而作、就時事論是。讀一讀這些文章的篇名,可以看出都是“熱炒”。如:《少點“拚爹”,多些“拚搏”》《7000萬不僅僅是個數字》《常懷“趕考”之心》《“抄書”也能反腐?》《力戒“長空假”,倡導“短實新”》,等等,都是當時社會生活中的熱點。但是,“就時論是”的文章不一定都是速朽的,隻要切中了時弊,就會留下巨大的影響。這種影響,既在當時,又在長遠。集結起來一讀,可以看出時代發展變化的某些印痕,今天再讀這些評論,不少文章仍有新意,給人以思想的啟迪。
功潤是勤奮的。他看了當天新聞,往往就有抓緊寫出。2008年北京奧運會,約莫一個月,他幾乎每日作一評。這種勤奮勞作,即是成功之母。王蒙在論及勤奮有其獨到之見:“人們對天才有許多定義,有的說天才即勤奮,有的說天才是三分機會七分運氣,都言之有理。但如果是我,如果淺薄如我都能有機會談論天才的定義問題,我要說,天才即集中時間,即集中精力。”
我非常讚成王蒙先生的意見,願意抄錄這段話與功潤共勉。
2013年8月